曲國的意思、曲國的詳細解釋
曲國的解釋
不正之國。《管子·霸言》:“大國小之,曲國正之,彊國弱之,重國輕之,亂國并之。”
詞語分解
- 曲的解釋 曲 (⑥麯) ū 彎轉,與“直”相對:彎曲。曲折(?)。曲筆(a.古代史官不按事實、有意掩蓋真相的記載;b.寫文章時故意離題而不直書其事的筆法)。曲肱而枕。曲盡其妙。 不公正,不合理:曲說。曲解(?)
- 國的解釋 國 (國) ó 有土地、人民、主權的政體(古代指諸侯所受封的地域):國家。國土。國體(a.國家的性質;b.國家的體面)。國號。國度(指國家)。國策。國情。國法。國力。國防。國威。國寶(a.國家的寶物;
專業解析
"曲國"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出現在古籍文獻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
指地形曲折、多山川險阻的國家或地區:
- 這是"曲國"最核心的含義。"曲"在這裡指彎曲、曲折、不直,引申為山川河流蜿蜒、地形複雜險要。"國"可指諸侯國、地域或地區。合起來指地勢崎岖、易守難攻的地方。
- 來源依據: 此釋義主要源于古代地理、軍事類文獻的用例和對"曲"字本義(《說文解字》:曲,象器曲受物之形)的引申。在描述國家地理特征時,"曲"常與"險"并用,強調其地形利于防禦。例如,《孫子兵法》雖未直接使用"曲國"一詞,但其對地形(如《九地篇》)的論述中蘊含了類似概念。更直接的依據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出版社)等大型辭書對"曲"字相關複合詞的訓釋,以及古代地理志、兵書中的實際用例。
-
指(君主)以曲折、不正之道治國(罕見):
- 這是一種引申或比喻用法,較為罕見。"曲"在此引申為邪曲、不正、不公正。指君主不遵循正道,用權術、詭詐的方法治理國家。
- 來源依據: 此釋義源于對"曲"字引申義(不正、邪僻)的理解,并與古代政治倫理思想相聯繫。如《論語·為政》有"舉直錯諸枉"的思想,反對"枉"(曲)道。将"曲"與"國"結合表示治國方式不正,在邏輯上成立,但需在具體古籍語境中找到明确用例方能确證。大型辭書如《辭源》(商務印書館)在解釋"曲"的相關義項時,可為理解此引申義提供基礎。
"曲國"一詞的核心含義是指地形曲折險要的國家或地區,強調其地理特征。引申義指以不正之道治國,但此用法罕見,需在具體古籍中仔細辨别語境。該詞屬于古語詞,現代漢語中基本不再使用。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曲國”的詞義解釋,綜合不同來源可歸納為以下兩種主要含義:
一、古籍中的傳統釋義
-
核心含義
指“不正之國”,即不符合道義或治理混亂的國家。此釋義最早見于《管子·霸言》,原文提到“曲國正之”,意為對治理混亂的國家進行矯正。
-
文獻例證
如《管子》提出的治國策略:“大國小之,曲國正之,彊國弱之,重國輕之,亂國并之”,體現古代政治思想中對不同類型國家的治理方針。
二、網絡語境下的擴展釋義
部分低權威性來源(如、6、7、8)提到“曲國”為虛構曆史中的國家“銘帝國”别稱,并描述其發展脈絡:
- 曆史背景:曲文王起義建立,曆經三代君主,最終由曲莊王在34歲時攻克都城,建立“羅曼王朝”。
- 文學屬性:此類描述缺乏權威史料佐證,可能源于網絡文學創作或架空曆史設定,需注意甄别。
三、其他相關用法
在部分現代文本(如)中,“曲國”作為人名(如“曲國強”)出現,屬于獨立姓名組合,無特殊詞義關聯。
建議:若需研究古籍概念,應以《管子》及權威詞典釋義為主;若涉及網絡文學設定,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奧林匹亞白朱砂辨訛避劫冰潔淵清賓相避債台不價承弦車書沖州撞府窗闆船家觸礁單幺底簿頂橦多幸芳風幹吊港口吞吐能力歌味裹腳國事還好好官活鱗家門集寂處巾車浄面靜堂隽才凱闱刻不容松可痛鱗施鎂砂墨冊摸索蟠泊旁稽遷宅請君入甕勸學仍是榮将使料所及筮驗首邱水堰竦詟太乙宮同敝相濟彤銮同穴文以載道物範枭克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