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清虛的意思、清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清虛的解釋

(1).清淨虛無。《文子·自然》:“ 老子 曰:‘清虛者天之明也,無為者治之常也。’” 三國 魏 阮籍 《首陽山賦》:“且清虛以守神兮,豈慷慨而言之。”《南史·王固傳》:“﹝ 王固 ﹞清虛寡欲,居喪以孝聞。”

(2).清潔虛空。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十一:“若疏食菜羹,則腸胃清虛,無滓無穢,是可以養神也。”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蓮香》:“次夜,果出刀圭藥啖生。頃刻,洞下三兩行,覺臟腑清虛,精神頓爽。”

(3).太空;天空。 晉 葛洪 《抱樸子·勗學》:“令抱翼之鳳,奮翮於清虛;項領之駿,聘迹於千裡。” 唐 杜甫 《聽楊氏歌》詩:“滿堂慘不樂,響下清虛裡。” 清 李漁 《蜃中樓·授訣》:“若使清虛無障礙,天孫不合阻銀河。” 郭沫若 《屈原賦今譯·離騷》:“讓超邁的精神在清虛中馳騁。”

(4).指月宮。 五代 譚用之 《江邊秋夕》詩:“七色花虯一聲鶴,幾時乘興上清虛。”

(5).指風露。 唐 孟郊 《北郭貧居》詩:“欲識貞靜操,秋蟬飲清虛。”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清虛"一詞在漢語中具有多層含義,主要可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自然層面的清靜虛空

指自然界中澄澈空明的狀态,如《漢語大詞典》解釋為"清淨虛無的太空"。常見于古典文學中描述天空或水面的澄淨,例如"清虛之府"可代指月宮,表現空靈缥缈的意境。

二、道教哲學中的修行境界

在道教文化中,"清虛"代表摒棄雜念、返璞歸真的修煉狀态。《道教文化辭典》将其定義為"清淨虛無的悟道境界",強調通過内觀達到心性空明。如《雲笈七籤》所述修道者"守清虛,養太和",體現道家追求的超然物外思想。

三、形容人品性高潔脫俗

引申為對人物品格的高度贊譽,特指不慕名利、淡泊自守的君子風範。《古代漢語辭典》收錄此義項,例證可見《世說新語》評述魏晉名士"清虛寡欲,尤善玄言",突顯其精神境界的純粹性。

網絡擴展解釋

“清虛”是一個具有豐富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主要可從以下四方面闡釋:

一、核心哲學概念

  1. 清淨虛無
    源自道家思想,指摒棄雜念、追求自然無為的精神狀态。如《文子·自然》提到“清虛者天之明也”,強調與自然法則的契合。
  2. 清高淡泊
    形容人超脫世俗、淡泊名利的品格,如《南史》記載王固“清虛寡欲”,體現對精神境界的追求。

二、物理空間描述

  1. 清潔虛空
    指潔淨空靈的狀态,如宋代《鶴林玉露》用“腸胃清虛”比喻身體通透。
  2. 天空/太空
    古文常以“清虛”代指蒼穹,如葛洪《抱樸子》中“奮翮于清虛”描繪飛鳥翺翔天際。

三、文學意象延伸

  1. 月宮别稱
    詩詞中借指月亮,如譚用之“乘興上清虛”暗喻登月。
  2. 風露意象
    少數文獻中代指自然氣候,如《抱樸子》關聯風露與清虛之境。

四、現代語境擴展

當代用法可形容幽雅環境(如“清虛禅院”)或超然心境,體現對傳統語義的繼承與發展。


注:不同文獻對詞義側重不同,需結合具體文本分析。古典釋義主要參考《文子》《抱樸子》等典籍(綜合),現代延伸義可參見文化解析類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兵象殘民害物長書昌熙饬厲吹劍首徂暑逮系等閑斷語都督對向訛稱二内防護堤飛奇鈎貨焚硯乖唇蜜舌鬼促促鬼打更橫倒豎歪皇士諱蔽戶阈吉當當解何幾率經緯度金雞納樹居幹開通鲲絃瀾倒波隨柳罐羅馬陸味迷陣年誼世好逆亂平米屏扆錢湖巧籍乞緊诠度上腴少母生扭省憂鼠印謄畫頭腦冷靜委它隗炤版翁雞紋縠香嬌玉嫩憲治枭棍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