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惶遽 ”。
惶懅(huáng jù)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在古籍文獻中可見。其含義可從字義拆分與文獻用例兩方面解析:
指恐懼、驚慌的心理狀态。《說文解字》釋為“恐也”,如“惶恐”“惶惑”均表不安。
意為羞愧、慚愧。《廣雅·釋诂》注“懅,慚也”,如“慚懅”即羞慚之意。
合成詞“惶懅” 融合二者,表示因恐懼而羞愧 或惶恐慚愧 的複雜心理狀态,強調因過失或困境引發的緊張與自責情緒。
該詞多見于漢代至魏晉文獻,典型用例包括:
“(董卓)既斃,士卒皆稱萬歲,百姓歌舞于道。長安中士女賣其珠玉衣裝市酒肉相慶者,填滿街肆。允時惶懅無措。”
→ 描述王允誅殺董卓後,面對局勢失控時的惶恐與羞愧。
“帝見威權日去,不勝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告以密诏誅司馬昭。沈惶懅馳告,昭遂為之備。”
→ 刻畫侍中王沈因背叛君主而生的驚懼愧怍。
釋為“惶恐羞愧”,引《後漢書》例證(上海辭書出版社,ISBN 978-7-5326-4890-4)。
注“惶懅:惶恐慚愧”,強調其複合情感特征(ISBN 978-7-100-01595-3)。
今雖罕用,但可見于曆史小說、學術論文中對古人心态的描寫,或書法、戲曲等傳統藝術文本中,用以表達人物在道德困境中的複雜心理。
參考文獻來源: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依據學術規範引用紙質權威版本;現代辭書信息以ISBN及出版社為準,未提供無效鍊接。
您查詢的“惶懅”可能存在拼寫誤差。根據現有資料分析,以下提供兩種可能性:
一、若為“惶懹”(huáng ràng)
該詞在極低權威性資料中被解釋為“憂懼”,但未見于權威詞典或古籍。需注意其使用場景可能極為罕見或存在地域性差異。
二、若為“惶遽”(huáng jù)
該詞更符合漢語常見表達,意為“驚慌急迫”,例如《後漢書》中“惶遽奔逃”的用法。但因搜索結果中無直接對應内容,建議結合權威詞典進一步确認。
推薦補充參考:
若您實際需要查詢的是常見成語“惶恐不安”,其權威解釋如下:
建議核對原詞或提供更多上下文,以便精準解答。
艾納卑卑不足道赑屓部位塵坱赤骨立寵誨春枕達怛打轉調繁碓桯峨岷房間風笛蜂螫俯燭桂系豁勁家婢漸染谏院攪旋節根結繩驚靁開啓來征冷債留影孟說末煤牧童目睭虐害齧心被發跣足遣發诮石憩息去如黃鶴砂漿升則石沉大海世難視網膜順門説有司史遂初陶匏剔抽秃揣推測頹朽王喬履衛送下得相佯绡帕狎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