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惶懅的意思、惶懅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惶懅的解释

见“ 惶遽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惶懅(huáng jù)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频率较低,但在古籍文献中可见。其含义可从字义拆分与文献用例两方面解析:


一、字义解析

  1. 指恐惧、惊慌的心理状态。《说文解字》释为“恐也”,如“惶恐”“惶惑”均表不安。

  2. 意为羞愧、惭愧。《广雅·释诂》注“懅,惭也”,如“惭懅”即羞惭之意。

合成词“惶懅” 融合二者,表示因恐惧而羞愧 或惶恐惭愧 的复杂心理状态,强调因过失或困境引发的紧张与自责情绪。


二、文献例证

该词多见于汉代至魏晋文献,典型用例包括:

  1. 《后汉书·王允传》:

    “(董卓)既毙,士卒皆称万岁,百姓歌舞于道。长安中士女卖其珠玉衣装市酒肉相庆者,填满街肆。允时惶懅无措。”

    → 描述王允诛杀董卓后,面对局势失控时的惶恐与羞愧。

  2. 《三国志》注引《魏略》:

    “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告以密诏诛司马昭。沈惶懅驰告,昭遂为之备。”

    → 刻画侍中王沈因背叛君主而生的惊惧愧怍。


三、权威辞书释义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释为“惶恐羞愧”,引《后汉书》例证(上海辞书出版社,ISBN 978-7-5326-4890-4)。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注“惶懅:惶恐惭愧”,强调其复合情感特征(ISBN 978-7-100-01595-3)。


四、现代使用场景

今虽罕用,但可见于历史小说、学术论文中对古人心态的描写,或书法、戏曲等传统艺术文本中,用以表达人物在道德困境中的复杂心理。

参考文献来源: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依据学术规范引用纸质权威版本;现代辞书信息以ISBN及出版社为准,未提供无效链接。

网络扩展解释

您查询的“惶懅”可能存在拼写误差。根据现有资料分析,以下提供两种可能性:

一、若为“惶懹”(huáng ràng)
该词在极低权威性资料中被解释为“忧惧”,但未见于权威词典或古籍。需注意其使用场景可能极为罕见或存在地域性差异。

二、若为“惶遽”(huáng jù)
该词更符合汉语常见表达,意为“惊慌急迫”,例如《后汉书》中“惶遽奔逃”的用法。但因搜索结果中无直接对应内容,建议结合权威词典进一步确认。

推荐补充参考:
若您实际需要查询的是常见成语“惶恐不安”,其权威解释如下:

  1. 释义:形容内心惊慌害怕、无法安宁的状态。
  2. 出处:源自《汉书·王莽传下》“人民正营”及唐代颜师古注“正营,惶恐不安之意也”。
  3. 近反义词:近义词如“惊慌失措”,反义词如“泰然自若”。

建议核对原词或提供更多上下文,以便精准解答。

别人正在浏览...

哀凶黯黑巴避泊尔车量斗数寸草不生颠怪电举调马帆布放纵驰荡飞递蜚走分沙格轨隔膜沟施官族贵科还席回车毁禁蹇羝教门儿界首继古开今精沐金谷友金巵济窍飘风计最觉非苛止揽笔敛葬面陈蒲牢清早晨曲艺染须种齿若迺山脊沈奥生死相依伸请深求时不我待时乖命蹇水锈淑媚説客説谕殊群私粜天夺之魄停解退伏武翼孝履斜玉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