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 孟贲 。 戰國 秦武王 時的大力士。後常用指勇力過人者。參見“ 孟賁 ”。《史記·秦本紀》:“ 武王 有力好戲,力士 任鄙 、 烏獲 、 孟説 皆至大官。王與 孟説 舉鼎,絶臏。八月, 武王 死。族 孟説 。”
指兄弟姐妹中排行最長者。古代以“孟、仲、叔、季”表示長幼次序,“孟”居首,特指長子或長女。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第7卷,第102頁。
表時序或季節的開端。如“孟春”指春季首月(農曆正月),“孟冬”指冬季首月(十月)。
來源:《說文解字注》(許慎著,中華書局,2013年),“孟,長也。從子皿聲”,引申為起始。
作為姓氏,源于姬姓。周代魯國公子慶父之後,以排行“孟”為氏;亦出自春秋衛國“孟絷”一脈。
來源:《姓氏考略》(陳明遠、汪宗虎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89頁。
“孟”本義為“首”(《爾雅·釋诂》),後衍生出“長”“始”等義。其構形從“子”(幼兒)從“皿”(容器),象征撫育長子之意,體現古代宗法制度對嫡長的重視。
綜合來源:《古文字譜系疏證》(黃德寬主編,商務印書館,2007年),第3卷,第2156條。
“孟說”是一個曆史人物相關的詞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解釋,但主要指向戰國時期的力士。以下是詳細解釋:
“孟說”指戰國時期秦武王身邊的大力士,又名“孟贲”。他以勇力著稱,因舉鼎事件聞名,後因武王意外身亡而被滅族。
身份與事迹
孟說與任鄙、烏獲同為秦武王寵信的力士,因擅長舉重被授予官職。據《史記·秦本紀》記載,秦武王與孟說比賽舉鼎時,武王因鼎脫手導緻重傷身亡,孟說因此被誅滅全族。
别名與混淆
部分文獻将“孟說”與“孟贲”視為同一人,但存在争議。例如,《史記》明确記載其名為“孟說”,而“孟贲”可能是另一力士或别稱。
“孟說”主要指戰國時期因舉鼎事件聞名的力士,其故事體現了古代對勇力的推崇及伴君風險。需注意與《孟子》相關内容的區分,避免混淆。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史記·秦本紀》或權威曆史文獻。
捱三頂四安恤阿忒迷失閉塗長生運産銷嗔诟吹笙廟締約國鬥诤頓昧方略範先飛蓬隨風俯身賦質崗卡高夐鬼社過山跳鼓眩含辛忍苦回船轉舵兼該嘉年剿定截舌井廁斤脈抗殿口傳誇節酷似練字料想盠頂淩轹陵木冒刃冥會偏沴偏妻青草山勤母侵突綦轍勸業勸引射囿識大體樹塞門台馭桐子未已文從舞弊霧泊香檀像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