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陶匏的意思、陶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陶匏的解釋

(1).陶制的尊、簋、俎豆和壺等器皿。《禮記·郊特牲》:“掃地而祭,於其質也,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也。” 孔穎達 疏:“陶謂瓦器,謂酒尊及豆簋之屬,故《周禮》旊人為簋。匏謂酒爵。”

(2).泛指實用而合于古制的器用。 漢 班固 《東都賦》:“女脩織絍,男務耕耘,器用陶匏,服尚素玄。” 宋 蘇轍 《代南京留守賀南郊表》:“藁稭陶匏,緻精微於德産;犧牲玉帛,來職貢於多方。” 清 黃宗羲 《<陸石溪先生文集>序》:“圜丘祭器,先生以為器用陶匏,犧尊則製作像牛,穴背置酒。”

(3).指古代樂器。 南朝 梁 蕭統 《<文選>序》:“譬陶匏異器,并為入耳之虞;黼黻不同,俱為悅目之玩。”

(4).比喻教化。 唐 元稹 《郊天日五色祥雲賦》:“苟順夫人理之父子君臣,安知夫雲物之赤黃蒼黑?進我輦路,就我陶匏。”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陶匏,漢語詞彙,讀作táo páo,由“陶”和“匏”兩個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古代用陶土制作的、模仿匏瓜(葫蘆)形狀的容器,主要用于盛放酒水,并常作為禮器使用。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字義分解與組合義:

    • 陶 (táo): 本義指用黏土燒制的器物,即陶器。在“陶匏”中,“陶”指明了制作材料。
    • 匏 (páo): 本義指一種葫蘆,其果實成熟後外殼堅硬,常被剖開用作盛水或酒的容器(即“匏尊”、“匏樽”)。在“陶匏”中,“匏”指明了器物的形狀和用途原型。
    • 組合義: 因此,“陶匏”直譯為“陶制的匏器”,指模仿天然匏瓜(葫蘆)容器形狀而燒制成的陶器,主要用于盛酒。
  2. 具體用途與文化内涵:

    • 禮器: “陶匏”在古代,尤其是先秦時期,是重要的禮器之一。它象征着質樸、自然和返璞歸真。《禮記·郊特牲》中記載:“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也。” 這反映了在祭祀等莊重場合,使用未經雕飾的陶匏,是為了體現對上天的敬畏和崇尚自然本真的思想。
    • 實用酒器: 在日常生活中,陶匏也是一種實用的盛酒器具。相較于青銅器等貴重材質,陶匏更為樸素易得。
  3. 文學與文化象征:

    • 在文學作品中,“陶匏”常被用來象征樸素、自然的生活狀态或高潔的品格。例如,宋代蘇轼在《和陶<飲酒>》詩中曾寫道:“左手持酒卮,右手擘蟹螯。… 期子陶匏間,此樂真吾曹。” 這裡的“陶匏”既是實指酒器,也暗含了詩人追求簡樸自適生活的情懷。
    • 其作為禮器的身份,也使其成為中華禮儀文化和祭祀制度的一個具象符號。

“陶匏”一詞,從字面看是指模仿匏瓜形狀制成的陶質酒器。其深層意義則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内涵:它是古代重要的禮器,象征着質樸自然、敬天法祖的思想(《禮記》);也是古人生活中的實用器具;在文學中,它常作為樸素自然生活或高潔品格的象征(如蘇轼詩)。

參見:

網絡擴展解釋

“陶匏”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與陶制器皿相關,并延伸至禮器、樂器和教化等領域。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陶制器皿
    指古代用陶土制作的禮器,如尊、簋、俎豆、壺等,常用于祭祀場合。據《禮記·郊特牲》記載:“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強調其質樸特性與天地自然相呼應。

二、擴展含義

  1. 實用且合古制的器用
    泛指符合古代形制且實用的器物。如漢代班固《東都賦》提到“器用陶匏,服尚素玄”,體現其作為生活用具的廣泛性。

  2. 古代樂器
    因“匏”本身為八音之一(笙、竽等樂器的代稱),陶匏可能指陶土制作的樂器,或與匏類樂器相關的禮器。

  3. 比喻教化
    陶匏作為禮器象征禮儀制度,引申為教化功能,體現古代“器以載道”的思想。

三、考古實例

1973年山西聞喜縣戰國墓出土的陶匏實物,形似壺,鳥獸形蓋,高30厘米,印證了其作為禮器的實際形态。


提示:以上解釋綜合了文獻記載與考古發現,若需進一步了解“匏”的植物特性或八音分類,可參考漢典等權威來源(如-8)。

别人正在浏覽...

愛寳保藏便家冰淵筆下逞法澄心堂紙春酒打對子丹镂德厚典儀放牛肥腴豐條佛人俯窺歌郎龜貨合剌剌亨煮閡滞後滾翻皇命降谪講桌羁臣景輝就許韲鹽疾醫畸重積作浚繕冷食利口離志馬齒徒增邁衆滿目瘡痍明徑撚具欽惟三國志三角函數上巾山厓少年飄泊者水扭遂迷不寤邃炁太淵天禀外妻暐晔文身剪發五侯蠟燭誤我虓武懈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