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舉一端為例。意在使人由此一端而推知其他。語出《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唐 杜甫 《壯遊》詩:“舉隅見煩費,引古惜興亡。” 清 顧炎武 《與友人論易書》:“夫子作《大象》,多於《卦》《爻》之辭之外,别起一義以示學者,使之觸類而通,此即舉隅之説也。”參見“ 舉一反三 ”。
“舉隅”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源于《論語·述而》中的“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意指通過列舉一個例子或局部現象,啟發他人以此類推、理解整體。以下是詳細解析:
經典出處
源自《論語·述而》,孔子提出“舉一隅”的教學方法:若學生不能通過教師展示的一個角落(事物局部)推想其他三個角落(整體),則不再重複教導。強調啟發式學習的邏輯。
現代用法
指在論述中列舉典型事例或部分内容,以說明更廣泛的規律或整體特征。常用于學術著作或文章标題,如《文學欣賞舉隅》。
總結來看,“舉隅”強調從局部到整體的認知過程,既是傳統教育理念的體現,也是現代論述中高效表達的手法。
舉隅(jǔ yú)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下面分别解釋這兩個字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同時提供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舉(jǔ)是一個動詞,表示舉起、擡起、提起的動作。它由“千”字頭作為部首,右邊是象形字“手”,表示用手抓住的動作。它的繁體字是「舉」。
古時候的寫法稍有不同,字形為“勤”,字尾為糸,表示用絲線拴住的意思。
例句:他舉起右手打了個手勢。
組詞:舉手、舉報、舉行、舉足輕重
近義詞:擡起,提起
反義詞:放下,下放
隅(yú)是一個名詞,表示角落、邊際的意思。它由“阝”字頭作為部首,右邊是象形字“隹”,表示小鳥在牆上。它的繁體字是「隅」。
古時候的寫法為“危”,字尾為田,表示在危險的地方。
例句:他躲在屋子的角隅裡。
組詞:隅角、牛角隅、南隅、角隅落
近義詞:角落,邊角
反義詞:中心,正面
綜上所述,《舉隅》這個詞的意思是擡起并指向角落或邊際的動作或地點。它的字形由阝和隹組成,源于古字的變體。“舉”表示擡起的動作,“隅”表示角落或邊際。古時候的寫法有所不同,都有表示危險或用絲線拴住的意思。它的繁體字形分别為「舉」和「隅」。以上是關于《舉隅》這個詞的詳細解釋,以及部首、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還包括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