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聚成池。 唐 韓愈 《陸渾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韻》:“紅帷赤幕羅脤膰,衁池波風肉陵屯。”
“衁池”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衁池(huāng chí)
唐代韓愈在《陸渾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韻》中寫道:“紅帷赤幕羅脤膰,衁池波風肉陵屯”,以“衁池”描繪山火肆虐後血肉成河的慘烈景象。
衁池(huāng chí)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血泊、污血的水塘。
衁字的部首是皿,總共有8個筆畫。
池字的部首是氵(三點水),總共有6個筆畫。
衁池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漢書·文帝紀》中,形容鮮血污染的水池。
在繁體字中,衁池的寫法依然保持不變,沒有變體。
在古代漢字中,衁池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衁字的下部由象形的“月”字代替,池字的右邊則寫作“斦”并用“心”字做了一個補充。
1. 那個地方發生了一起慘烈的戰鬥,衁池中充滿了鮮血。
2. 小明不小心摔倒在地,額頭上立刻形成了一個衁池。
衁濁(huāng zhuó):指血色渾濁、不純淨。
衁衣(huāng yī):指被血染紅的衣物。
血池、血潭
清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