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編的鞋。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治家》:“ 鄴下 有一領軍,貪積已甚……後坐事伏法,籍其家産,麻鞋一屋,弊衣數庫,其餘財寶,不可勝言。” 唐 杜甫 《述懷》詩:“麻鞋見天子,衣袖見兩肘。” 仇兆鳌 注:“至 周 以麻為之,謂之麻鞋,貴賤通著。” 清 吳偉業 《避亂》詩之五:“麻鞋習奔走,淪落成愚賤。”
“麻鞋”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指用麻繩或麻布編織的鞋子,屬于傳統手工制品,具有經濟實用、透氣耐穿的特點。古代多為平民或隱士穿着,如杜甫詩句“麻鞋見天子”即描述其簡樸形象。
《本草綱目》記載舊麻鞋煮汁可解毒,反映古代民間藥用經驗。
注:部分網頁提到“麻鞋”作為成語比喻敷衍态度(如),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為現代引申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麻鞋》是一個常見的詞彙,指的是一種以麻布、苦繩等為材料制成的鞋子。麻鞋多用于農村、廟宇等地方,因其耐穿、透氣的特點而受到人們的喜愛。
《麻鞋》的構成可以分為兩個部首:麻(má)和鞋(xié)。其中,“麻”的部首為“麻”字頭部,表示與麻有關;“鞋”的部首為“革”字旁,表示與制鞋有關。按照筆畫來計算,《麻鞋》共有16畫。
《麻鞋》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成化年間的《成化詞》,用于形容穿着簡樸的鞋子。後來,這個詞在民間和文學作品中廣泛使用,成為現代漢語中的一個固定詞彙。在繁體字中,《麻鞋》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以《麻鞋》為例,古代寫法為「麻履」。履是指鞋子的意思,表示穿着在腳上。這個寫法可以追溯到明代,隨着時間的推移,寫法逐漸演變為現代的「麻鞋」。
1. 他習慣了穿着麻鞋,覺得非常舒適。
2. 農村的老人經常穿着麻鞋幹活。
1. 麻布:用麻纖維制成的布料。
2. 麻繩:以麻纖維制成的繩索。
3. 麻衣:用麻纖維制成的衣服。
近義詞:麻鞋 - 草鞋
反義詞:麻鞋 - 高跟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