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花鼓戲的意思、花鼓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花鼓戲的解釋

流行于 湖北 、 湖南 、 江西 、 安徽 等省的地方戲。用花鼓作伴奏。 周立波 《山鄉巨變》上三:“開會的人還沒到齊,先來的男女們分散在各間房裡打撲克,看小人書,拉胡琴子,唱花鼓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花鼓戲是中國漢族地方戲曲劇種之一,主要流行于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等地區。它起源于民間歌舞“花鼓”,以鑼鼓伴奏、活潑歡快的表演風格和貼近生活的題材為特色。以下是其詳細釋義及藝術特征:

一、基本定義與起源

  1. 劇種性質

    花鼓戲屬漢族傳統戲曲,由民間歌舞“打花鼓”發展而來。早期為“兩小戲”(小生、小旦)或“三小戲”(小生、小旦、小丑)形式,清末逐漸形成完整劇種(參考《中國戲曲志·湖南卷》)。

  2. 名稱來源

    “花鼓”指表演時以鼓為核心樂器,藝人腰系花鼓邊唱邊舞,後引申為這一藝術形式的統稱(《辭海》藝術分冊)。

二、藝術特征

  1. 音樂與唱腔

    采用方言演唱,曲調源于山歌、小調和勞動號子。湖南花鼓戲以“川調”“打鑼腔”為主,湖北花鼓戲則分“高腔”“圻水腔”等流派(《中國戲曲音樂集成·湖北卷》)。

  2. 表演形式

    • 舞蹈性:保留“扇舞”“手巾舞”等民間舞蹈動作。
    • 生活化:内容多反映農民生活、愛情故事,語言诙諧生動(《中國民間藝術大辭典》)。

三、流行區域與代表劇目

  1. 地域分支

    • 湖南花鼓戲:長沙、嶽陽、衡陽等地方流派,代表劇目《劉海砍樵》《打銅鑼》。
    • 湖北花鼓戲:天門沔陽派、襄陽派等,代表劇目《站花牆》《秦香蓮》。

      (《中國戲曲劇種手冊》)

  2. 文化價值

    2008年,湖南花鼓戲、湖北花鼓戲均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中國政府網非遺專欄)。

四、權威文獻參考

  1. 《中國戲曲志·湖南卷》,中國ISBN中心出版,1990年。
  2. 《辭海》(藝術分冊),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版。
  3. 《中國戲曲音樂集成·湖北卷》,中國ISBN中心,1998年。
  4. 《中國民間藝術大辭典》,農村讀物出版社,1990年。
  5.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國務院發布)。

注:因古籍文獻無直接網絡鍊接,以上來源書籍可通過中國國家圖書館數字平台(nlc.cn)檢索;非遺信息詳見中國政府網(www.gov.cn)文化闆塊。

網絡擴展解釋

花鼓戲是中國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尤以湖南花鼓戲最為著名。以下是其核心内容的綜合解釋:

一、基本定義

花鼓戲是以民間歌舞為基礎發展而成的戲曲形式,主要流行于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地。早期表演形式靈活,常見“兩小戲”(小旦、小丑)或“三小戲”(加小生),後逐漸發展為多角色劇目。

二、曆史發展

三、藝術特色

  1. 音樂唱腔
    以五聲音階為基礎,融合高腔、川調、打鑼腔等,具有濃郁鄉土氣息。代表曲牌如《打銅鑼》《哭嫁調》等。
  2. 表演形式
    早期以生活小戲為主(如《打鳥》《送表妹》),後加入神話傳說題材。
  3. 伴奏樂器
    使用花鼓、小鑼等打擊樂器,部分流派加入弦樂伴奏。

四、地域分支

湖南花鼓戲分為六大流派:

五、文化價值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花鼓戲承載着農耕文化記憶,其500餘個傳統劇目多反映民間生活與道德觀念。

(注:完整曆史文獻和劇目列表可參考湖南省人民政府官網)

别人正在浏覽...

跋踄贲耀不作聲稱引吃糖傳種大儀雕斵鼎鼎有名凍岚凍芋愕懼飛天十響飛燕遊龍軌等韓衆淮王術詃略翦撲交午金隄靳啬跨虛窺瞷靈鈎栗主馬蘭昧谷門吊彌曆配戲飄香平闆儀評注品竹調絲潛畫俏眼輕婉人味商旅上尊酒涉及聖海審決誓章壽數束苣樹蓺雖恐蘇中郎台币田圃頭回頽廢望人王質爛柯萬難偎貼相察芗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