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剪滅。《宋書·申恬傳》:“ 任榛 亡命,屢犯邊民,軍出無功,宜因此翦撲。”《南史·陳紀上·武帝》:“ 寇 、 賈 、 樊 、 滕 ,浮 江 下瀨,一朝翦撲,無待甸師。”《資治通鑒·後周太祖廣順元年》:“ 劉崇 悉發其衆,挾胡騎而來,志吞 晉 絳 ,今氣衰力憊,狼狽而歸,不乘此翦撲,必為後患。”
“翦撲”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與軍事征伐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翦撲”意為剪滅、殲滅,特指通過武力徹底消滅敵人或叛亂勢力。其中“翦”通“剪”,表示鏟除;“撲”則指撲滅,合指以強力手段終結敵對力量。
如需進一步考證例句,建議查閱《宋書》《資治通鑒》等原始史料(參考、2)。
翦撲(jiǎn pū)是一個常用的動詞詞語,意為用剪刀或其他鋒利工具剪下或割斷物體。
翦撲的拆分部首為羽(yǔ)和扌(shǒu),對應的筆畫數為9畫和3畫。
翦撲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繁體字為「翦搏」(jiǎn bó)。
在古代,翦搏的字形稍有不同。羽部的字形與現代相似,扌則更像一個手的形狀。
1. 他用剪刀翦撲了一束花,放在花瓶裡。
2. 她用尖銳的工具翦撲了一根絲線。
3. 在傳統剪紙藝術中,人們需要熟練掌握翦撲的技巧。
- 翦紙(jiǎn zhǐ):剪紙的意思。
- 翦剪(jiǎn jiǎn):剪刀。
- 撲滅(pū miè):用力壓滅或熄滅。
- 撲浪(pū làng):浪花撲打的聲音。
剪裁(jiǎn cái)、剪切(jiǎn qiē)。
貼合(tiē hé)、粘連(zhān lián)。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