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侯爵與伯爵。《周禮·春官·典命》:“侯伯七命,其國家宮室車旗衣服禮儀皆以七為節。子男五命。”
(2).泛指諸侯。 漢 班固 《答賓戲》:“曩者王塗蕪穢, 周 失其馭,侯伯方軌,戰國橫騖。”《周禮·文闵明武宣諸子傳論》:“且夫列封疆,建侯伯,擇賢能,置牧守,循名雖曰異軌,責實抑亦同歸。”
(3).諸侯之長。《書·周官》:“内有百揆四嶽,外有州牧侯伯。” 孔 傳:“外置州牧十二及五國之長。”《國語·周語下》:“祚四嶽國,命以侯伯,賜姓曰‘ 姜 ’、氏曰‘ 有呂 ’。” 韋昭 注:“ 堯 以四嶽佐 禹 有功,封之於 呂 ,命為侯伯,使長諸侯也。”《左傳·僖公元年》:“凡侯伯,救患、分災、讨罪,禮也。” 漢 潘勗 《冊魏公九錫文》:“又命 晉文 ,登為侯伯。”
“侯伯”一詞在古漢語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文獻語境具體分析,主要涵蓋以下三方面:
指侯爵與伯爵兩種爵位的統稱,常見于周代分封制度。據《周禮·春官·典命》記載,侯伯的禮儀規格以“七”為等級标準(如宮室、車旗等),與“子男五命”形成差異。這一劃分體現了周代五等爵制的等級差異。
在秦漢典籍中,常作為諸侯的代稱。如班固《答賓戲》中以“侯伯方軌”描述周代分封制度瓦解後諸侯并立的局面。此用法強調諸侯作為地方統治者的身份。
特指統領一方諸侯的領袖,具有監管其他諸侯的權力。《尚書·周官》記載“外有州牧侯伯”,孔穎達注解為“五國之長”,即負責協調諸侯關系的首領。《左傳·僖公元年》更明确其職責包括“救患、分災、讨罪”,類似盟主角色。
建議結合《周禮》《左傳》等原典用例進一步考察具體語境中的含義差異。
侯伯(hóu bó)是一個漢語詞語,用來指代古代的貴族爵位。
侯由"亻"和"豆"兩個部首組成,由12個筆畫構成。
侯伯這個詞源自中國古代的封建制度,侯伯是封建時代諸侯國中的貴族爵位,為了掌握全國政權的核心權力。
繁體字中的侯伯寫作侯伯。
在古時候,侯伯的漢字寫法可以有多種變體,如左右結構的"侯",和上下結構的"㝧"表示侯這個詞,"伯"則是由人像和白旁組成,表示貴族爵位。
1. 他的祖先是一個曆史上有名的侯伯。
2. 這個國家的侯伯享受着特殊的待遇。
1. 侯爵:指封建時代諸侯國中地位較高的貴族爵位。
2. 伯父:指自己的父親的兄弟。
1. 王子:指君主的兒子,封建制度中較高的貴族爵位。
2. 公子:指貴族家族的後代,在封建社會中地位較高。
1. 平民:指沒有特殊身份和特權的普通人。
2. 賤民:指社會地位非常低下的人,沒有享受基本權利和待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