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侯伯的意思、侯伯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侯伯的解释

(1).侯爵与伯爵。《周礼·春官·典命》:“侯伯七命,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七为节。子男五命。”

(2).泛指诸侯。 汉 班固 《答宾戏》:“曩者王涂芜秽, 周 失其驭,侯伯方轨,战国横騖。”《周礼·文闵明武宣诸子传论》:“且夫列封疆,建侯伯,择贤能,置牧守,循名虽曰异轨,责实抑亦同归。”

(3).诸侯之长。《书·周官》:“内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 孔 传:“外置州牧十二及五国之长。”《国语·周语下》:“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 姜 ’、氏曰‘ 有吕 ’。” 韦昭 注:“ 尧 以四岳佐 禹 有功,封之於 吕 ,命为侯伯,使长诸侯也。”《左传·僖公元年》:“凡侯伯,救患、分灾、讨罪,礼也。” 汉 潘勗 《册魏公九锡文》:“又命 晋文 ,登为侯伯。”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侯伯是古代中国爵位制度中的重要称谓,其含义随历史演变而丰富,主要包含以下三层释义:


一、爵位等级:五等爵中的第二等与第三等

周代实行“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制,“侯”位列第二等,“伯”为第三等。


二、方伯统领:区域性诸侯之长

“伯”引申为“方伯”,即周天子授权统辖一方的诸侯首领。例如:


三、军事统帅:特指高级武官

秦汉以降,“侯”渐成军功爵最高等级(如彻侯、关内侯),而“伯”在部分朝代仍保留武职含义:


参考文献权威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侯”字释义第三条、“伯”字释义第四条详列爵位与方伯内容。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收录“侯”“伯”的引申义项及典籍用例。
  3. 《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系统阐释周代至明清爵制演变。

(注:部分古籍原文链接来自公共领域数据库,现代辞书建议参考纸质版或权威机构电子资源。)

网络扩展解释

“侯伯”一词在古汉语中有多重含义,需结合文献语境具体分析,主要涵盖以下三方面:

一、爵位合称

指侯爵与伯爵两种爵位的统称,常见于周代分封制度。据《周礼·春官·典命》记载,侯伯的礼仪规格以“七”为等级标准(如宫室、车旗等),与“子男五命”形成差异。这一划分体现了周代五等爵制的等级差异。

二、泛指诸侯

在秦汉典籍中,常作为诸侯的代称。如班固《答宾戏》中以“侯伯方轨”描述周代分封制度瓦解后诸侯并立的局面。此用法强调诸侯作为地方统治者的身份。

三、诸侯之长

特指统领一方诸侯的领袖,具有监管其他诸侯的权力。《尚书·周官》记载“外有州牧侯伯”,孔颖达注解为“五国之长”,即负责协调诸侯关系的首领。《左传·僖公元年》更明确其职责包括“救患、分灾、讨罪”,类似盟主角色。

补充说明

建议结合《周礼》《左传》等原典用例进一步考察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差异。

别人正在浏览...

邦节暴蹶跰标征博唼不能自拔沧瀛成熟紬布仇由初禅缔交短兵藩房風梭風緼凤衣干安工农速成中学虹吸瘊子甲江潭叫謼交交牙牙藉假记将近缘九居旧业酒炙隽英开冬叩齿灵矫篱帐荔子鸾文露第马赀眉高眼下牛鬼少年浓济穷辟缺袵染工三索散袒赏击山行海宿摅望搜索枯肠汤婆子铁蹄铜炼突头突脑瓦楞帽丸髻维御相倍祆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