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馬蟥的意思、馬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馬蟥的解釋

亦作“馬黃”。亦作“ 馬蝗 ”。即水蛭。《政和證類本草·蟲下·水蛭》:“﹝水蛭﹞腹黃者謂之馬黃。” 宋 無名氏 《張協狀元》戲文第三十出:“馬蝗丁住鷺絲腳。” 元 鄭元祐 《遂昌山樵雜錄》:“驛吏乃言,此馬黃精也,遇之者輒為其啗。”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人部一》:“《西湖志》載醫者為 吳太師 治馬蝗,《雜記》載 劉大用 為 衛承務 子治水蛭法者與此相同,不可不知也。”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蟲二·水蛭》:“﹝水蛭﹞大者名馬蜞、馬蛭、馬蟥。”參見“ 水蛭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馬蟥”的詞義解釋如下:

  1. 基本詞義 “馬蟥”是水蛭的别稱,在不同文獻中亦寫作“馬黃”“馬蝗”,屬于環節動物門蛭綱水生生物。其體型扁平,常見于淡水環境,以吸食血液或體液為生。

  2. 藥用價值 傳統中醫認為馬蟥(幹燥體)性味鹹、苦、平,主治産後血暈、跌打損傷、内傷瘀血及毒腫等症。現代醫學中,其唾液成分水蛭素被用于抗凝血治療。

  3. 文學與方言中的使用 宋元文獻如《張協狀元》提及“馬蝗丁住鹭絲腳”,指其吸附特性;方言中“馬黃精”等稱呼反映古人對它的認知。

  4. 注意事項 需注意,的權威性标注為“極低”,建議進一步查閱《中國藥典》或權威生物學資料核實具體藥效及分類信息。

網絡擴展解釋二

馬蟥

馬蟥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拆分部首為馬和蚤,共有7個筆畫。馬蟥的意思是寄生蟲,通常指的是馬身上的蚤。

來源

馬蟥一詞最早出現在《爾雅·釋動物》這本古代字書中,用于描述寄生在馬體上的蚤蟲。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是漢字的一部分,代表了古人對于現象的命名。

繁體

繁體字“馬蚤”與簡體字“馬蟥”的意思相同,隻是寫法不同。在繁體字中,馬的形狀略有變化,而蚤的形狀則更加複雜。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發展中,字形經曆了多次變化。馬蟥作為古漢字,其書寫形式也會有所不同。根據不同的曆史時期和書法風格,馬蟥的寫法可能有所差異。然而,現在我們常見的馬蟥書寫形式已經相對穩定,是以馬和蚤的形态為基礎的。

例句

1. 這匹馬身上的馬蟥感染嚴重,需要及時治療。

2. 馬場工作人員每天都會對馬匹進行仔細檢查,以防止馬蚤寄生。

組詞

馬背蚤、馬肚蚤、馬尾蚤、馬眼蚤。

近義詞

蚤蟲、跳蚤。

反義詞

寄生蟲宿主。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