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見幾而作 ”。 三國 蜀 諸葛亮 《将苑·應機》:“夫必勝之術,合變之形,在於機也。非智者孰能見機而作乎?”《水浒傳》第七六回:“ 童貫 道:‘下官到彼,見機而作,自有法度。’”今多謂看到適當的時機就立即行動,有靈活處理的意思。 沙汀 《淘金記》十一:“他向 白醬丹 已經使了兩回臉色,叫他見機而作;但是毫無效果!”
“見機而作”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指看到適當時機立即行動,強調靈活應對形勢變化。出自《周易·系辭下》,原文為:“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幾”通“機”,指細微征兆)
二、核心特點
三、用法與結構
四、近義與反義
五、延伸說明
該成語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時”與“變”的哲學思考,與《孫子兵法》中“因敵制勝”的戰術思想相通。
“見機而作”是一個成語,意指根據形勢的變化靈活采取行動。這個成語可以拆分成“見”、“機”和“作”三個字。
下面是各個字的部首和筆畫:
1. “見”字的部首是“⺅”(犬旁),共有四畫。
2. “機”字的部首是“木”(木字底部),共有八畫。
3. “作”字的部首是“亻”(人旁),共有五畫。
這個成語來源于《論語·裡仁》:“見機而作,問焉而視,聽其言而聽其聲。”這句話中的“見機而作”是指根據機會來行動。
在繁體字中,“見機而作”可以寫作“見機而作”。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一些字的形狀和現在有所不同。例如,古代的“機”字寫作“幾”,字形類似于一個方桌。古代的“作”字寫作“乍”,字形類似于一個正在采摘的人。
以下是一些使用“見機而作”的例句:
1. 面對突如其來的機會,他能夠立刻見機而作,抓住了這個難得的機會。
2. 作為一個成功的商人,他善于見機而作,總是能夠迅速做出正确的決策。
以下是一些與“見機而作”相關的組詞:
1. 見機:意為看到機會。例如,“他很擅長見機,總能夠發現商機。”
2. 機會:意為有利的時機。例如,“成功需要抓住機會。”
以下是“見機而作”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抓住時機、靈活應對
反義詞:錯失時機、坐以待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