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倒塌。 宋 蘇轼 《乞樁管錢氏地利房錢修表忠觀及墳廟狀》:“近歲先臣祠廟,例皆摧塌,私家無力修葺。” 清 褚人穫 《堅瓠馀集·武侯前知》:“俄報中殿摧塌,有石碑出。”
(2).衰頹不振。 宋 王安石 《韓持國從富并州辟》詩:“咨予栖栖者,氣象已摧塌。”
摧塌是漢語中的一個複合動詞,由“摧”和“塌”兩個語素構成,主要表示摧毀、倒塌、崩壞的含義,常用于描述建築物、山體等實體結構的嚴重損毀,或比喻性地指代精神、意志、事業等的崩潰瓦解。
“摧”的本義
指折斷、破壞、挫敗。《說文解字》釋為“擠也”,引申為強力破壞。例如《史記·項羽本紀》中“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骓不逝”即隱含“摧折”之意。
來源:《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塌”的本義
指坍塌、下陷,強調物體因失去支撐而垮落。《玉篇·土部》釋為“堕也”,如杜甫《無家别》中“豎毛怒我啼”後文有“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暗喻家園傾塌。
來源:《玉篇校釋》(宋本影印,中華書局2004年版)。
複合義“摧塌”
二字疊加後強化了“徹底毀壞”的語義,常見于古籍描述戰亂或自然災害導緻的破壞。例如:
“烽火照夜屍縱橫,摧塌城阙如平沙。”(明·高啟《吳城感舊》)
此處指城池建築被戰火夷為平地。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版,第6卷第832頁)。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① 建築物等倒塌毀壞。
例:地震後,多處房屋摧塌。
② 比喻事業、精神等崩潰。
例:信念摧塌後,他一蹶不振。
摧塌兼具外力作用與結果狀态,語義更重。
權威參考文獻:
“摧塌”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cuī tā,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物理層面的倒塌
指建築物或其他實體結構因外力或自然原因被摧毀、倒塌。例如:蘇轼在《乞樁管錢氏地利房錢修表忠觀及墳廟狀》中提到“先臣祠廟,例皆摧塌”,描述建築損毀狀态。
抽象層面的衰頹
比喻事物、計劃或人的精神狀态崩潰、衰敗。如王安石在《韓持國從富并州辟》中用“氣象已摧塌”形容人的意志消沉。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擴展用法,可查閱漢典等權威詞典。
謗誣秕政不渎城邦塵堀嗤靳愁然觸搏大牢丹礫悼怆大篆钿徽鼎铛耳飛魚鈎風乾高第虼蜋皮貫弓谷伯鬼洞股栗寒帶黑暈郇公五雲體袷辂姜文糨子乩筆荊人涉澭嫏環酹祝鈴铎留頭露筋祠羅紋紙馬齒菜南陽子碾壓平心持正貧辛破口搶佯鉛田恰正仁彊三俊盛隆深間恃強淩弱視養識藝姝美鼠黏熟年托口吾當霧興雲湧顯贈效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