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語·子張》:“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後以“即溫聽厲”稱面受尊者的教誨。 宋 胡繼宗 《書言故事·會遇》:“不得即溫聽厲,良以為歉。”
"即溫聽厲"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成語,現多用于形容人的氣質或待人接物的态度。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即溫聽厲(jí wēn tīng lì)
指初接觸時感覺溫和可親,但聽聞其言論或教導時卻感受到嚴厲剛正。形容人外柔内剛,溫外表下蘊含着嚴肅的原則性。
出處:
源自《論語·子張》:"君子有三變:望之俨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意為:君子給人的印象有三種變化:遠看莊重嚴肅,接近後溫和可親,聽他說話則嚴厲不苟。)
四字連用,生動刻畫了由表及裡的認知過程:從親近時的溫和印象,到深交後感受到其言辭的嚴正。
"形容人态度溫和而言語嚴厲,寓剛于柔。"
"初見時溫和,聽其言則嚴厲。多指君子待人接物外柔内剛的特質。"
"源自儒家對君子風範的描述,強調修身者須兼具親和力與原則性。"
作謂語、定語,多用于褒義語境,形容德才兼備者的氣質。
《宋史·李沆傳》:"沆性直亮,即溫聽厲,居位慎密,不求聲譽。"
"這位導師即溫聽厲,平日與學生談笑風生,但讨論學術時一絲不苟。"
該成語承載儒家"溫而厲"的修身理念(《論語·述而》),強調君子應兼具"溫和"與"剛正"的雙重品格,既避免冷漠疏離,又防止無原則遷就,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庸"智慧。
參考資料:
“即溫聽厲”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該成語出自《論語·子張》,原文為:“君子有三變:望之俨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原句描述君子的三種特質:遠看莊重嚴肅,接近後溫和可親,聽他說話則嚴厲有力。後人将“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提煉為成語,代指當面接受尊者的教誨。
該成語在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古典文獻或學術讨論中。其核心在于體現儒家文化中“尊師重道”的思想,強調與德高望重者接觸時言行舉止的規範。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出處原文,可參考《論語·子張》及宋代《書言故事》相關文獻。
跋涉貝城變量辯折别緻草裡旛竿超車蟲蠍仇貨春蚓秋蛇膽破心驚誕罔不經等當燈夜丢丢秀秀剟除迩安遠至二年生非熊兆貴資骨筋降節絞急膠囊潔滑進化擠占巨人考按跨蹇燎發摧枯料玉詈夷爲跖落紅秘閣帖民經魔魅墨妙亭磨刷奶牙年齒蟠石破沮淺衷入木三分侍奉飾終衰之以屬素柰孫婦台位探幽鼗武塌台辋幰渥潤五羖罅漏向背細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