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藏誨盜的意思、慢藏誨盜的詳細解釋
慢藏誨盜的解釋
因保管疏忽而招緻盜竊。《易·繫辭上》:“慢藏誨盜,冶容誨淫。” 孔穎達 疏:“若慢藏財物,守掌不謹,則教誨於盜者,使來取此物。”《舊五代史·晉書·桑維翰傳》:“即今主帥赴闕,軍府無人,臣竊思慢藏誨盜之言,恐非勇夫重閉之意,願迴深慮,免起姦謀。” 魯迅 《墳·堅壁清野主義》:“古聖人所教的‘慢藏誨盜,冶容誨淫’,就是說子女玉帛的處理方法,是應該堅壁清野的。”
詞語分解
- 慢藏的解釋 疏于治理或保管。《後漢書·文苑傳上·杜笃》:“天畀 更始 ,不能引維,慢藏招寇,復緻 赤眉 。”《魏書·烏洛侯傳》:“民尚勇,不為齋竊,故慢藏野積而無寇盜。” 章炳麟 《國家論》:“一廢一存,慢藏賈禍
- 誨盜的解釋 誘人盜竊。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中國地質略論》:“雖曰炭田有以誨盜,而慢藏不用,則誰之罪哉。”參見“ 誨淫誨盜 ”。
網絡擴展解釋
“慢藏誨盜”是一個漢語成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基本信息
- 發音:màn cáng huì dào(“藏”讀作“cáng”,非“zàng”)
- 出處:最早見于《周易·系辭上》:“慢藏誨盜,冶容誨淫。”
字詞解析
- 慢藏:指收藏財物時疏忽、不謹慎。
- 誨盜:誘導他人偷盜。
- “誨”本義為教導,此處引申為“招緻”;“盜”即盜竊。
整體含義:因保管財物不謹慎,等于變相引誘他人偷竊,比喻疏忽大意會招緻禍患。
用法與示例
- 語法結構:連動式成語,可作謂語或賓語。
- 例句:
古語雲“慢藏誨盜”,重要物品需妥善保管,避免顯露于人。
部分富人因擔心“慢藏誨盜”,甚至将財産轉移至海外。
- 近義詞:冶容誨淫(指女子打扮妖豔易招緻淫邪之事)。
延伸理解
- 哲學背景:成語出自《周易》,體現古人“防微杜漸”的處世智慧,強調謹慎行事的重要性。
- 現代啟示:常用于提醒人們注意財物安全,或引申為對隱私、機密的保護意識。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古典用例或相關典故,可參考《周易》原文及曆代注釋。
網絡擴展解釋二
《慢藏誨盜》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隱藏行竊的詭計與手法。該成語的拆分部首是慢(心字旁)藏(西字旁)誨(讠字旁)盜(皿字旁),它們分别由忄、貝、讠、皿構成。成語《慢藏誨盜》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史記·淮陰侯列傳》中的一段故事。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有一些與現代不同的寫法。如《說文解字》中所述,慢字的大篆寫法為「」,篆書寫法為「」,小篆寫法為「」;藏字的大篆寫法為「」,篆書寫法為「」,小篆寫法為「」;誨字的大篆寫法為「」,篆書寫法為「」,小篆寫法為「」;盜字的大篆寫法為「」,篆書寫法為「」,小篆寫法為「」。
對于《慢藏誨盜》的運用場景,以下是一個例句:
他一直以來都是以正人君子的形象示人,卻心存《慢藏誨盜》之心。
其他與《慢藏誨盜》相關的詞語包括:螳臂當車、掩人耳目、口是心非等。其中,螳臂當車形容自不量力地反抗,比喻不自量力地阻撓;掩人耳目表示掩蓋真相,使人難以辨别真相;口是心非則表示說話不算話,言行不一緻。
相反地,與《慢藏誨盜》對立的詞語可以是誠實守信、光明正大等。以上詞語都是對于行為準則,善惡的描述。《慢藏誨盜》則是形容一種不道德的行為,故需要與正直、光明正大等詞語進行區分。
綜上所述,成語《慢藏誨盜》意味着隱藏行竊的詭計與手法。它的拆分部首是慢、藏、誨、盜;漢字的寫法有繁體和古代寫法;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史記·淮陰侯列傳》。它常用在描述行為不端的人或形容行竊之手法。與之相關的詞語有螳臂當車、掩人耳目、口是心非等;相反的詞語則可以是誠實守信、光明正大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