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唐 代隱士 朱桃椎 所織的麻草鞋。 朱 隱居山中,不受人饋贈。嘗織麻鞋十雙置道上,見者以米、茶置原處,與之交換。 朱 辄取物去,終不與人接。時人稱其鞋為“居士屩”。見《新唐書·隱逸傳·朱桃椎》。後以指隱者所著草鞋。 宋 陸遊 《自詠》:“古道泥塗居士屩,荒畦煙雨故侯瓜。” 清 金農 《樊口西郊行藥》詩:“不著比丘衣,尚留居士屩。”
“居士屩”是一個與古代隱士文化相關的詞語,以下為綜合解釋:
“居士屩”指唐代隱士朱桃椎編織的麻草鞋。朱桃椎隱居山中,不接受他人饋贈,通過編織草鞋換取米、茶等生活物資。他将草鞋放在路邊,路人以物置換時,他取走物品卻不與對方接觸,因此被稱為“居士屩”(即隱士之鞋)。
朱桃椎的事迹記載于《新唐書·隱逸傳》。他拒絕世俗交往,以編織草鞋為生,其草鞋因獨特的交換方式成為隱士清高品格的象征,後人常以“居士屩”代指隱者服飾或隱逸生活。
宋代文人陸遊在《自詠》中寫道:“古道泥塗居士屩,荒畦煙雨故侯瓜”,用“居士屩”表達對隱士生活的向往;清代金農亦有“不著比丘衣,尚留居士屩”的詩句,進一步強化其文化意象。
“居士屩”不僅是古代隱士的實用物品,更被賦予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文化内涵,常見于詩詞中表達對隱逸生活的贊頌。如需更詳細史料,可查閱《新唐書·隱逸傳》或相關詩詞注解。
居士屩,是一個具有豐富文化内涵的詞語,具有多重意義。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居士屩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字寫法以及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居士屩的拆分部首為屍、辵和豕,共計16個筆畫。
居士屩一詞來源于《論語·公冶長》中的記載。其繁體字寫法為「居士屩」。
在古時候,居士屩的漢字寫法為「居」字寫作「居」、「士」字寫作「士」、「屩」字寫作「屩」。
1. 居士屩之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2. 他被譽為當代居士屩,一生都在追求道義的境界。
居士屩的組詞有:居士、士屩等。
居士屩的近義詞有:智者、聖人。
居士屩的反義詞有:俗人、庸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