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時對黃莺的美稱。 清 厲荃 《事物異名錄·禽鳥·莺》:“《開元遺事》: 明皇 禁苑中,黃鶯呼為金衣公子,又呼為紅樹歌童。”
“紅樹歌童”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拼音:hóng shù gē tóng
注音:ㄏㄨㄥˊ ㄕㄨˋ ㄍㄜ ㄊㄨㄙˊ
含義:唐代對黃莺的美稱,形容其鳴聲婉轉如歌,栖息于紅樹(可能指開紅花的樹木或特定樹種)間的形象(、)。
此詞屬于古代雅稱,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詩詞賞析或曆史文獻研究()。
提示:如需進一步了解唐代動植物雅稱的文化背景,可參考《事物異名錄》等古籍。
《紅樹歌童》是一個成語,意為善于吟唱紅樹林的童子。這個成語形容年幼的孩子能夠唱出動聽的歌曲。
《紅樹歌童》的部首是纟(紅)和言(樹、歌童),分别對應的筆畫是3和7。
《紅樹歌童》這個成語源于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繁體字的寫法為「紅樹歌童」。
在古代,「紅樹歌童」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比如「紅樹歌童」、「赤樹歌童」等。不過,這些寫法的意義和現在的成語是相同的。
小明是個紅樹歌童,他的嗓音清脆悅耳,每次唱歌都能吸引許多人聽。
紅樹歌童沒有與之相關的組詞。
近義詞可以是「童聲悅耳」或者「童聲佳音」,都用來形容孩子美妙動聽的歌聲。
反義詞可能是「沉默的孩子」,用來形容不擅長或不願意唱歌的孩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