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碶閘 ”。水閘。《宋史·河渠志七》:“有碶牐三所,曰 烏金 ,曰 積瀆 ,曰 行春 。” 明 徐光啟 《農政全書》卷十六:“西南鄉之田;所恃者 廣德 一湖,環百裡,周以堤塘,植榆柳以為固,四面為鬥門碶閘。”
“碶牐”是一個較為罕見的複合詞,由“碶”和“牐”兩個漢字組成,需分别解釋:
碶(qì)
指一種用石塊修築的水利設施,常見于沿海地區(如浙江甯波一帶)。其功能類似于水閘或堰壩,主要用于抵禦海潮、調節内河水位,兼具灌溉、排澇作用。例如甯波地名“五鄉碶”“大碶”均源于此類古代水利工程。
牐(zhá)
通“閘”,即傳統意義上的水閘,指通過啟閉門闆控制水流的水工建築,用于通航、防洪或分配水源。例如《宋史·河渠志》記載的“牐河”即指設閘調節的河道。
組合含義:
“碶牐”可能指結合了石砌堰壩與水閘結構的綜合性水利設施,但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需注意,該詞可能出現在特定地方文獻或古籍中,建議結合具體語境進一步分析。若涉及地名或工程術語,可查閱地方志或水利史料以确認細節。
《碶牐》這個詞是指兩塊石頭相互壓緊,或重物被用作壓緊的器具。在古代,常用于磨面粉、榨油等工作場景中。
《碶牐》的拆分部首是石(石頭)和牙(器具),共有12畫。
《碶牐》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在《說文解字》等古代字典中有記載,用于描述磨面粉、榨油等過程中用于壓實的工具。
《碶牐》的繁體字為「碶牐」,該繁體字在現代漢字書寫中較少使用。
在古代,「碶牐」的漢字寫法并未發生顯著變化,仍然為「碶牐」這個形狀。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形态逐漸演變為現代漢字的樣式。
1. 母親用碶牐将大米磨成了細細的面粉。
2. 農民工用碶牐将油料堅實榨出了清香美味的食用油。
碶牐木、碶牐磨、碶牐槊等。
石磨、磨石、石碾等。
碶牐的反義詞沒有單一的固定詞彙,根據語境可以是解放、松開、釋放等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