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詩體的一種。以三字為句,故名。 清 趙翼 《陔馀叢考·三言詩》:“三言詩,《金玉詩話》謂起於 高貴鄉公 。然 漢 《安世房中歌》‘豐草葽’及‘雷震震’二章,《郊祀歌》之‘練時日’、‘太乙貺’、‘天馬徠’等章,已創其體,則不始於 魏 末矣。 劉勰 又引《喜起歌》為三言之首,而謂詩之有三、五言,多成於 西漢 ,蓋《國風》:‘山有榛’、‘隰有苓’,《周頌》:‘綏萬邦’、‘屢豐年’之類。古詩中原有此句法,特 漢 初以之為全篇,遂成此三言之一體耳。”
三言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形式,其核心特征為每句由三個字構成,整體風格簡潔凝練。以下從定義、起源、特點及代表作品等方面進行綜合解析:
1. 定義與基本特征
三言詩屬于舊詩體的一種,以三字為一句,全篇通常由多句組成,語言高度精煉,注重通過簡短文字傳達深刻意境或情感。例如漢代《安世房中歌》中的“豐草葽”等句,即體現了這一特點。
2. 曆史起源與發展
3. 代表作品舉例
據文獻記載,三言詩代表作包括:
4. 文學價值
三言詩通過極簡語言實現“以少總多”的表達效果,對後世絕句、小令等短文體裁的發展具有啟發意義。其創作理念強調“文約意豐”,與古典美學中的含蓄傳統一脈相承。
如需更完整的作品列表或曆史考證細節,可查閱《陔馀叢考》《文章流别論》等典籍原文。
《三言詩》是指包含三個字的詩句,通常用作表達情感或描述景物的短小詩歌形式。
《三言詩》的拆分部首是“言”,筆畫數為7劃。
《三言詩》是中國古代文學的一種表現形式,起源于唐代,是因受到五言絕句的影響而發展而來的。
《三言詩》(繁體字)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今天有所不同,但《三言詩》的基本結構并未改變。
山花紅,水波綠。(例句1)
天風吹,星月明。(例句2)
三言石、三言書、三言文等
三字詩、三言絕句等
七言詩、五言絕句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