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權署的意思、權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權署的解釋

謂暫時代理或充任某官職。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土司·老撾反複》:“上以師老兵疲,遂廢 交阯 布政司,以 黎利 權署國事。”《明史·外國傳一·朝鮮》:“臣自權署之初,不敢遑寧。”《何典》第十回:“ 活死人 便教 無常鬼 權署城隍事,自己領了衆鬼,奏凱還朝。”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權署是漢語中的一個複合詞,由“權”和“署”二字組成,其核心含義指臨時性地代理或暫時代理某一職務或職責。以下從詞源、釋義及用法角度詳細說明:


一、字義解析

  1. 權(權)

    本義為秤錘,引申為“衡量、變通”,後衍生出臨時、暫且的含義。如《孟子·梁惠王上》中“權,然後知輕重”的“權”即指衡量,而“權宜之計”的“權”則強調暫時性。

  2. 本義指布置、安排,後特指代理、暫任官職。如《漢書·蕭何傳》中“署置官吏”即指任命官員。


二、詞語釋義

權署指在正式任命前或職務空缺時,由他人臨時承擔某項職責或職位,強調代理的暫時性與非正式性。

例句:

清代官員丁憂(父母去世需離職守孝)期間,常由同僚權署其職,待服喪期滿再複任。


三、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定義:“暫時代理職務”。

    示例引證:“《明史·職官志》:‘巡撫缺,以布政使權署。’”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釋義:“臨時充任、代理官職”,并指出多用于古代官制語境。


四、曆史語境中的使用

權署制度在曆代官制中常見,尤其在以下場景:

文獻例證:

《清史稿·選舉志》:“各省學政缺出,以侍郎、京堂、翰詹科道等官權署。”

(各省教育長官空缺時,由中央官員暫代其職。)


五、現代使用與相關詞彙

現代漢語中,“權署”多用于曆史或公文語境,口語中常用“代理”“暫代”替代。相關詞彙包括:


參考資料: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此處标注紙質文獻來源以符合學術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權署”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暫時代理或充任某官職,常見于曆史文獻和官制相關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2.出處與例句

3.用法與延伸

4.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明史》《野獲編》等原始文獻,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黯沮百世一人吃口楚巴摧枯拉朽電磁釣聲洞黑煩惱身範甑飛毬風吹雨打膚躁改居拱嘿刿鉥心腑國職和僦黃爐尖瓣兼包并容簡尺激急浄衣進門彩盡忠舊仇宿怨畯明開出卡座愧死戾止蠪蟜荦荦曼聲猛勁滅景追風弭節漚庫槃瓠攀交偏生的千載恨绮閣豈顧青草山輕翾三日打魚,兩日曬網剩義甚沒稅額死臣頌僖隋堤柳藤牌天市土定瓶瑕不掩瑜向平之願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