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署的意思、權署的詳細解釋
權署的解釋
謂暫時代理或充任某官職。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土司·老撾反複》:“上以師老兵疲,遂廢 交阯 布政司,以 黎利 權署國事。”《明史·外國傳一·朝鮮》:“臣自權署之初,不敢遑寧。”《何典》第十回:“ 活死人 便教 無常鬼 權署城隍事,自己領了衆鬼,奏凱還朝。”
詞語分解
- 權的解釋 權 (權) á 職責範圍内支配和指揮的力量:政權。權力。權威。權貴。權柄。權勢。生殺予奪之權。 有利的形勢:主動權。 變通,不依常規:權變。權謀(隨機應變的計謀)。權術。智必知權。 暫且,姑且:權且。
- 署的解釋 署 ǔ 辦理公務的機關:專署。公署。官署。 布置:部署。 簽名,題字:籤署。署名。署字。 暫代:署理。兼署。 筆畫數:; 部首:罒;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權署”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暫時代理或充任某官職,常見于曆史文獻和官制相關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核心含義:指官員在特定情況下(如原職空缺、緊急事務等)臨時承擔某一官職的職責,但并非正式任命。
- 詞源:由“權”(指權力、代理)和“署”(指官署、職務)組合而成,強調“臨時性”與“代理性”。
2.出處與例句
- 明代文獻:
《野獲編·土司·老撾反複》記載,明宣宗因戰事疲憊,命黎利“權署國事”;
《明史·朝鮮傳》中提到“臣自權署之初,不敢遑寧”,反映官員代理職務時的謹慎态度。
- 清代小說:
《何典》第十回描述“無常鬼權署城隍事”,體現民間對代理官職的通俗化表達。
3.用法與延伸
- 適用場景:多用于曆史文獻或古代官制讨論,如官員更替、政權過渡等臨時職務安排。
- 現代延伸:部分語境中可引申為“臨時負責某事務”,但需結合具體背景理解。
4.補充說明
- 與正式官職的區别:權署者通常無正式任命文書,職權範圍和時間有限,需聽命于上級或等待正式任命。
- 網絡解釋争議:個别資料将“權署”解釋為“官僚體制的代稱”(如),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建議以主流釋義為準。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明史》《野獲編》等原始文獻,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權署
權署是一個漢字詞語,讀音為quán shǔ。它可以指權力機關,行政機關,也可以指政治及行政事務,或是指掌握政權的機構。
權署的部首是口和罒。口是象形字,表示嘴巴的形狀,罒則是形聲字旁,表示罩住、控制的意思。
權署的筆畫數為11,其中口部2畫,罒部9畫。
在繁體字中,權署的寫法為權署。
在古時候,權署的漢字寫法有所不同。例如,在金文中,口的形狀更加明顯,而在篆文中,罒的形狀被擴大。
以下是一個使用權署的例句:他被任命為該地區的權署,負責管理政務。
與權署相關的組詞有:權力、機關、行政、事務等。
近義詞可以是:權力機構、政府、行政機關。
反義詞可能是:民間組織、非政府組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