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馬陵之戰的意思、馬陵之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馬陵之戰的解釋

戰國時,魏惠王于公元前342年派兵攻韓,韓向齊求援。次年齊威王派田忌、孫膑率軍出征。孫膑以逐日減竈的辦法制造齊兵大量逃亡減員的假象,誘敵追擊。孫膑于馬陵(今河南範縣西南)設伏,一舉殲滅魏軍主力。從此魏國勢衰落。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馬陵之戰是戰國時期齊國與魏國之間的一場關鍵戰役,發生于公元前341年(周顯王二十八年)。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資料整理的核心信息:

一、戰争背景

  1. 魏國擴張:魏國經魏文侯、武侯、惠王三代發展,成為中原霸主。桂陵之戰後雖敗于齊,但實力未損,繼續擴張勢力。
  2. 直接導火索:魏惠王派龐涓攻打韓國,韓國五戰五敗後向齊國求救。齊國采用孫膑“深結韓親,晚承魏弊”策略,待魏韓兩敗俱傷時出兵。

二、戰争過程

  1. 戰術部署:
    • 齊軍以田忌為主将、孫膑為軍師,采用“圍魏救趙”戰術直逼魏都大梁,迫使龐涓回援。
    • 孫膑利用魏軍輕敵心理,實施“減竈誘敵”計策:第一天設十萬竈,次日五萬,第三日三萬,制造齊軍潰逃假象。
  2. 關鍵伏擊:
    • 孫膑選擇馬陵(今山東郯城或河南範縣)狹窄險地設伏,并剝樹皮書“龐涓死于此樹下”。龐涓率輕騎追至,舉火查看時遭萬箭齊發,魏軍潰敗,龐涓自刎,太子申被俘。

三、結果與影響

  1. 魏國衰落:魏武卒精銳盡失,中原霸權終結,淪為二流國家。
  2. 齊國崛起:齊國取代魏國成為東方霸主,孫膑“減竈計”成為經典戰術範例。
  3. 戰略格局變化:秦國趁勢東進,加速了六國兼并進程,戰國進入白熱化階段。

四、曆史評價

此戰是中國古代“設伏殲敵”的典範,被《孫子兵法》列為經典案例。孫膑通過心理戰與地形利用,以弱勝強,體現了“兵者詭道”的軍事思想。

如需進一步了解戰役細節,可參考權威曆史文獻或博物館資料(如提到的馬陵之戰紀念館)。

網絡擴展解釋二

馬陵之戰

馬陵之戰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戰役之一,發生于公元208年,三國演義中的故事。這場戰役是以地名“馬陵”命名的。

拆分部首和筆畫:

馬(馬字的部首為馬,筆畫數為3)

陵(陵字的部首為阜,筆畫數為9)

來源:

馬陵二字的來源比較明确,即以馬陵為地名衍生而來。馬陵位于今天的湖南省汨羅市一帶。據史書記載,馬陵之戰是在這個地方發生的。

繁體:

馬陵之戰(馬陵之戰)

古時候漢字寫法:

馬陵之戰的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基本相同,沒有明顯的變化。

例句:

馬陵之戰是三國演義中劉備與曹操之間的一次重要戰役。

組詞:

馬陵、馬陵鎮、馬陵山、馬陵村、馬陵古道、馬陵寺

近義詞:

馬陵之戰的近義詞有馬陵戰役、麻陵之戰

反義詞:

馬陵之戰的反義詞是沒有明确的,因為它是一個具體的曆史事件。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