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供餽 ”。供應。《西京雜記》卷四:“此資業之厚,何供饋之偏耶?”《周書·異域傳上》:“及 楊忠 與 突厥 伐 齊 , 稽胡 等復懷旅拒,不供糧餼。 忠 乃詐其酋帥,雲與 突厥 欲回兵讨之。酋帥等懼,乃相率供饋焉。” 唐 元稹 《河南元君墓志銘》:“朝廷有事於 淄 蔡 ,累百萬之費……凡主供饋之百一於君者,皆以課遷。” 宋 葉適 《終論二》:“今既減經總制,罷和買、折帛、 蜀 之折估、青草,而内出二年之費以供餽四總領矣。” 清 梅曾亮 《朱孺人墓志銘》:“賓客酒漿束脩之供饋,能内外支拄,不見罅漏。”
“供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基本含義為供應。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供饋”指提供物資或資源以滿足需求,常見于古代文獻中表示對糧草、物品的供給。
異體寫法
該詞亦可寫作“供餽”,兩者為同義異形詞。
文獻用例
該詞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西京雜記》等古籍。
供饋是一個成語,通常指向神明或尊貴的人獻上供品或饋贈,表示恭敬和敬意。
供饋的部首分别為倉和食,總共有11畫。
供饋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宗教和禮儀文化。在古代,人們相信神明或尊貴的人有着超越凡人的地位和力量,因此會将食物、物品或珍寶奉獻給他們,以示敬意和祈求保佑。
供饋的繁體字為「供饋」。
古代漢字中的供饋字的寫法稍有差異,舉幾個例子:
1. 我們在廟裡準備了豐盛的食物來供饋神明。
2. 皇帝每年都會接受來自各地官員的供饋。
供奉、供品、獻供、饋贈、奉獻等
獻祭、貢獻、緻敬、奉獻等
索取、占有、欺詐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