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瑟縮。畏縮貌。 宋 葉適 《觀文殿學士知樞密院事陳公文集序》:“國有大事,議定俄頃,無縮瑟顧望。” 清 黃遵憲 《别賴雲芝同年》詩:“今日送子天一方,貧士縮瑟無酒漿。” 華山 《山中海路》:“走到十點多鐘,天都黑下來了,雪山隻剩下暗淡的光輝,還是看不到一縷炊煙,微弱的星光在蒼茫的夜空縮瑟着。”
“縮瑟”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縮瑟”指因寒冷、恐懼或緊張而表現出的身體蜷縮、發抖的狀态,常用來形容人的畏縮姿态。例如:和均指出該詞意為“瑟縮、畏縮貌”,并引用了宋、清及現代文學中的例句(、)。
該詞多見于文學描寫,例如清代黃遵憲的詩句“貧士縮瑟無酒漿”,以及現代小說中人物怯懦行為的刻畫(、)。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詳細來源,可參考(查字典)、(滬江詞典)等權威釋義。
縮瑟(suo se)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畏縮、收縮,形容人或動物因害怕、緊張等情緒而身體不自覺地蜷縮。
縮瑟這個詞的部首是石(石頭),拆分成石(5畫)和瑟(13畫)兩個字。
縮瑟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小雅·小宛》:“狐音喈喈,勞燕文翰。君子至止,縮(瑟)其軀。”繁體字為縮瑟。
在古代,縮瑟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例如,在金文中,瑟字形似古琴,與現代寫法有所區别。但其基本含義與現代一樣。
1. 因為害怕被老師抓到,小明在教室的角落裡縮瑟着。
2. 孩子們聽到雷聲後,都不禁縮瑟了一下。
縮手縮腳、驚弓之鳥、畏首畏尾
畏縮、害怕、緊張、蜷縮
挺胸擡頭、自信、豪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