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核正的意思、核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核正的解释

查核订正。 清 袁枚 《随园随笔·裴松之<三国志>补》:“ 裴松之 补《三国志》,如驳辨 官渡 之兵数,核正 黎阳 之婚期……俱极允当。”

覈正:核实校正。 清 姚鼐 《四川川北道按察副使鹿公墓志铭》:“羣吏放手,民则弗堪。覈正斗角,公以躬监,正税罔赢,诛责贪惏。”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核正”是一个汉语动词,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义

指核实、查核并订正,强调通过仔细检查确认事物的真实性或准确性。


二、详细解释

  1. 核心动作

    • 包含“核对”与“修正”双重含义,需对文字、数据等内容进行系统性检查,发现错误后予以修正。例如清代袁枚在《随园随笔》中提到“核正黎阳之婚期”,即通过考证修正历史记载。
  2. 延伸意义

    • 在古籍中常指对文献、制度的严谨考订,如清代姚鼐《四川川北道按察副使鹿公墓志铭》中“覈正斗角”,指核查校正赋税计量单位。

三、使用场景


四、相关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例句或现代应用场景,可参考《随园随笔》等文献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核正

核正是一个动词,意为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认真的审查、辨正。拆分部首为木和刀,部首木表示与木材相关,刀表示切割或处理。它的笔画数为7画。

《核正》一词来源于《说文解字》,是古人对于文稿进行审查和修改的工作,以确保内容的正确和准确。在繁体字中,核正的写法为「核証」。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核正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在战国末年的秦国,古字形将「正」表示为「止」,表示停止、修正,而后演变为现代的「正」字形。

例句:

1. 这篇论文需要经过严格核正,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2. 我们将对公司各项政策进行核正,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组词:

1. 核实:指对事实进行确认或验证,以保证准确性。

2. 核对:指对照账目或清单进行检查,以确认无误。

3. 核心:指事物或问题的中心部分,重点。

近义词:

1. 校对:指对书刊、报纸等进行审查和改正。

2. 辨正:指辨别错误,并加以纠正。

反义词:

误导:指故意引导他人或使他人产生错误的观点或行为。

总之,核正是一个重要的动词,用于描述认真审查和辨正事物或问题的过程。在古时候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如秦国将「正」表示为「止」。组词如核实、核对和核心与核正相关,而近义词如校对和辨正则有着相似的意思。相反地,误导则与核正相反。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