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核订正。 清 袁枚 《随园随笔·裴松之<三国志>补》:“ 裴松之 补《三国志》,如驳辨 官渡 之兵数,核正 黎阳 之婚期……俱极允当。”
覈正:核实校正。 清 姚鼐 《四川川北道按察副使鹿公墓志铭》:“羣吏放手,民则弗堪。覈正斗角,公以躬监,正税罔赢,诛责贪惏。”
"核正"是由"核"与"正"两个语素构成的复合词,在汉语中具有双重语义特征。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释义,"核"作动词时指审核、查对,如"核实""核查";"正"则包含纠正偏差、使符合标准之意,如"修正""校正"。二字组合后形成动补结构,表示通过系统性审查实现内容纠偏的过程,强调"以核促正"的行为逻辑。
在古籍整理领域,《古籍校勘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指出,"核正"特指对文献底本进行逐字比勘,既包括文字形体的考订(如"核其异文"),又涉及义理脉络的梳理(如"正其讹误")。该词在司法文书中也具特殊含义,《中国司法文书写作规范》将其定义为"对案件证据链的逻辑闭环审查",要求同时满足形式要件核验与实质内容矫正的双重标准。
与"校对""审核"等近义词相比,《汉语近义词辨析辞典》强调"核正"更突出三个维度:一是审查范围的全面性("核之无遗"),二是修正标准的权威性("正之以典"),三是行为过程的迭代性("三核五正")。这种语义特征使其常见于需要严格质量控制的专业场景,如出土文献复原、法律文书制作等领域。
“核正”是一个汉语动词,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指核实、查核并订正,强调通过仔细检查确认事物的真实性或准确性。
核心动作
延伸意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例句或现代应用场景,可参考《随园随笔》等文献来源。
白骆超升丞郎初春垂涕懂眼笃见度越二阴法不阿贵汾阳考肤寸而合拊缶阜螽耕根车观衅汉学家好头豪宴恒守鸿畴及等浄筵谲誂叩门榔榔两贤相厄临界状态留心鲁夯鲁阳门关孟夏面临凝瞩不转抛脸偏嗜倩人捉刀情妒轻凊侵越曲趣人曹郎山吹蛇含石声嗓授课衰递疏不闲亲束杖理民司天监探戈枉夺危髻文治武功无赖物值消极因素袭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