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祭奠。設酒食以祭。饗,通“ 享 ”。《陳書·後主紀》:“蕙房桂棟,鹹使惟新,芳蘩潔潦,以時饗奠。” 唐 白居易 《祭弟文》:“朔望晨夕饗奠,復嘗來無?”一本作“嚮奠”。
“飨奠”是古代漢語中表示祭奠的詞彙,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飨奠(xiǎng diàn)指設酒食祭祀亡靈或神靈的儀式,其中“飨”通“享”,意為供奉、享用祭品。核心含義是通過獻祭酒食表達對逝者或神明的敬意。
通假字關系
“飨”本義為宴請賓客,此處借作“享”,強調祭品被神靈或亡靈接受的過程。
文獻例證
“飨”單獨使用時,也可泛指以酒食款待他人,如“飨客”“以飨讀者”(),但組合為“飨奠”時專指祭祀場景。該詞現代已較少使用,多出現在古籍或仿古語境中。
《飨奠》是指向神靈或先人祭奠食物和酒,以示敬意和紀念的行為。這是一種古代儀式,常常在重要的祭祀活動或三年祭掃等場合進行。
《飨奠》的部首是食(饣)和辶(辵),總共有12個筆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文化。在古代,人們相信在祭祀活動中向神靈或先人奉獻食物和酒,可以祈求保佑和祝福。因此,飨奠成為了祭祀儀式的重要環節。
《飨奠》的繁體寫法為「饗奠」。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飨奠」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例如,在《廣韻》一書中,「飨奠」的寫法為「飨㕘」。這種變化是由于書寫飨奠時的字形變遷和不同人的書寫風格導緻的。
1. 每年清明節,我們都會舉行飨奠祭祀先人的儀式。
2. 在重要的宗教節日,人們會準備豐盛的食物進行飨奠。
3. 飨奠儀式是傳承和紀念過去的一種儀式。
飨宴、奠祭、飨受、飨品、奠酒、飨賓
祭奠、祭拜、祭獻
享受、宴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