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向蓄于内心的情意。 南朝 宋 鮑照 《拟古》詩之六:“石以堅為性,君勿慙素誠。” 唐 劉禹錫 《曆陽書事七十韻》:“衆散扃朱戶,相攜話素誠。” 唐 姚合 《寄陝府内兄郭冏端公》詩:“睽違逾十年,一會豁素誠。”
“素誠”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素誠”由“素”和“誠”組成:
該詞最早可追溯至南朝時期,如鮑照《拟古》詩中已用“素誠”形容堅貞品格。唐代文人劉禹錫、姚合等亦在作品中沿用,使其成為表達真摯情感的經典詞彙。
現代語境中,“素誠”可引申為質樸與誠信的結合,例如“誠信為本棄虛僞”的表述,既呼應傳統含義,又融入當代價值觀。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用例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素誠》是一個成語,指的是人們的言行态度純素真摯,沒有虛僞和欺騙。
《素誠》的部首是“糸”和“言”,拆分後的筆畫數分别為3畫和7畫。
《素誠》一詞最早出現在《孟子·離婁上》中,“素,本也。信誠于君子,則何事不成?”。後來,這個詞被廣泛使用,并有了深刻的意義和引申。
繁體字“素誠”是《素誠》的古代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演變。《素誠》在古代寫法中,還有一種常見的寫法是“素誠”。
1. 他的态度一直都是素誠的,不會刻意掩飾。
2. 她用素誠的表情向老師道歉,表示自己的錯誤。
1. 素心誠意
2. 真誠相待
3. 真摯的友誼
真誠、誠懇、坦誠
虛僞、欺騙、僞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