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恆阳 ”。久晴不雨。《书·洪范》:“曰咎徵:曰狂,恆雨若;曰僭,恆暘若。”《汉书·五行志中之上》:“庶徵之恆阳, 刘向 以为《春秋》大旱也。”《明史·汪若霖传》:“言之不从,是谓不乂,厥罚恆暘。” 清 龚自珍 《乙丙之际塾议十七》:“恆暘而旱,恆雨而潦。”
恒旸(拼音:héng yáng)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持续不断的晴天或干旱,尤其用于描述反常或过度的晴朗干燥天气现象。以下从词典学角度详细解析:
例:《汉语大词典》明确释义为“久晴不雨”。
该词源于中国古代天文气象观,最早可追溯至《尚书》:
《尚书·洪范》载:“曰晢,时燠若……曰豫,恒燠若;曰急,恒寒若;曰蒙,恒风若;曰咎,恒旸若。”
此处将“恒旸”与恒寒、恒风并列,作为君王失德导致的灾异天象之一。
后世典籍如《汉书·五行志》延续此说,将长期干旱归为“恒旸之咎”。
指实际气候中的持续干旱,如:
“江淮恒旸,禾苗尽槁。”(《明史·五行志》)
在古代天人感应思想中,“恒旸”被视为上天对执政失当的警示,如《宋史》载:
“京师恒旸,诏求直言。”
文人借“恒旸”隐喻社会困顿,如清代黄景仁诗:
“恒旸犹可待,嗟此疮痍民。”
现代气象学中,“恒旸”对应持续性干旱事件,是气候异常的重要指标。长期干旱会导致:
参考资料来源:
“恒旸”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
恒旸(héng yáng) 指久晴不雨的状态,常与干旱灾害相关。该词亦写作“恒阳”。在古代文献中,多用于描述气候异常导致的长期无雨现象,如《汉书·五行志》提到“庶徵之恒阳”即指大旱之兆。
《尚书·洪范》:
“曰咎徵:曰狂,恒雨若;曰僭,恒旸若。”
此处将“恒旸”与“恒雨”对举,说明古人将久晴、久雨均视为异常天象。
《明史·汪若霖传》:
“言之不从,是谓不乂,厥罚恒旸。”
意指政令失当会招致天罚,表现为长期干旱。
现代汉语中,“恒旸”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历史文献或学术讨论。例如,研究古代气候时可能引用“恒旸”描述干旱事件。此外,该词也用于人名(如庾恩旸、梅旸春),取“光明”的引申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历史案例,可参考《汉书》《明史》等文献。
阿殿凹弧饰襃异卑国标鹄不了事岔儿车工辰刻赐隐厝生丹直道德价值盗猎电曜反畔忿性干活葛麻工人士购私豪汰横枝儿黄沙狱烜烈瞷询郊畦驹騋均辨楷牀科班出身口口声声扣浪廊第陋质麦粞包没算数能始泥执旁门歪道平坦谦益轻度期中考试世界十六卫双鹿双生子说溜了嘴厮赶讼愬算草田法条目通矩痛痒通圆推诚武达嫌疑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