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恆阳 ”。久晴不雨。《书·洪范》:“曰咎徵:曰狂,恆雨若;曰僭,恆暘若。”《汉书·五行志中之上》:“庶徵之恆阳, 刘向 以为《春秋》大旱也。”《明史·汪若霖传》:“言之不从,是谓不乂,厥罚恆暘。” 清 龚自珍 《乙丙之际塾议十七》:“恆暘而旱,恆雨而潦。”
“恒旸”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
恒旸(héng yáng) 指久晴不雨的状态,常与干旱灾害相关。该词亦写作“恒阳”。在古代文献中,多用于描述气候异常导致的长期无雨现象,如《汉书·五行志》提到“庶徵之恒阳”即指大旱之兆。
《尚书·洪范》:
“曰咎徵:曰狂,恒雨若;曰僭,恒旸若。”
此处将“恒旸”与“恒雨”对举,说明古人将久晴、久雨均视为异常天象。
《明史·汪若霖传》:
“言之不从,是谓不乂,厥罚恒旸。”
意指政令失当会招致天罚,表现为长期干旱。
现代汉语中,“恒旸”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历史文献或学术讨论。例如,研究古代气候时可能引用“恒旸”描述干旱事件。此外,该词也用于人名(如庾恩旸、梅旸春),取“光明”的引申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历史案例,可参考《汉书》《明史》等文献。
恒旸是一个汉字词汇,具体指代的意思是“永恒的光明”。下面将对其进行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及其他相关信息进行介绍。
恒旸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为“心”和“日”。心表示与感情、心灵有关的意思,而日表示太阳,意味着光明。
恒旸的总笔画数为11画。其中,“心”部的笔画数为4画,“日”部的笔画数为7画。
恒旸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汉字,是根据对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和表达而创造出来的,有一种深远的含义。恒代表永恒,旸代表光明,二者结合起来意味着无尽的光明和希望。
在繁体字中,恒旸的写法保持不变,仍然是“恒旸”。
在古代拼音文字中,恒旸的写法会有一些差异。例如,在古代汉字中,“恒”部分可能会写成“恆”,“旸”部分可能会写成“曜”。
1. 坚持努力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追求恒旸之道。
2. 他的灵魂散发出强烈的恒旸之光。
与恒旸相关的组词有:恒久、恒定、恒心、旸照等。
恒旸的近义词是永恒光明,表示持久、稳定和希望的光明。反义词可以根据上下文和语境进行选择,例如黑暗、朝阳、昏暗等。
总结来说,恒旸这个词汇代表着永恒的光明,源于古代汉字,可以用于表达对永恒和光明的追求。希望以上信息对你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