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時指死去丈夫的人。亦為喪夫者對亡夫的自稱。 唐 張說 《右羽林将軍王公神道碑》:“公之伉儷曰 武威郡夫人 夏氏 , 韓母 築城之智, 孟光 舉臼之柹拔棘解圍,三軍懾其健婦;崩城慟哭,四海傷其孝妻。” 唐 孫逖 《太子右庶子王公神道碑》:“公克葬之日,雷雨頓歇於通衢;反虞之際,靈芝或生於靈寝,神明昭格,姻族嗟稱,此又孝妻孝子之誠感也。” 清 錢大昕 《十駕齋養新錄·孝弟》:“裡俗之稱,更有可笑者。 蘇州府 圓妙觀 前甎塔,近年傾圮,土人拾得一甎,其文雲:‘ 條坊巷街 ,北面南居,清信崇奉三寶女弟子,孝妻 傅氏 妙喜 ,同孝男 虞宗臣 、 宗禧 、 宗孟 等。’蓋 宋 時所刻……是 宋 時有孝夫、孝妻之稱。”
“孝妻”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孝妻指古時丈夫去世後的妻子,也可作為喪夫者對亡夫的自稱。該詞強調女性在丈夫離世後恪守孝道、遵循禮俗的行為,帶有傳統倫理色彩。
唐代碑文
張說《右羽林将軍王公神道碑》提到:“崩城慟哭,四海傷其孝妻”,描述妻子在丈夫去世後的悲痛與守節。
孫逖《太子右庶子王公神道碑》中也有類似記載,反映當時社會對“孝妻”的推崇。
明代詩文
錢宰《雲中兩烈婦》記載張思孝妻華氏殉夫之事,體現“孝妻”與貞節觀念的關聯。
該詞注音為xiào qī,部分文獻中“妻”可能讀輕聲(qī·zi),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孝妻,是指對妻子盡責盡孝的美德和行為。這個詞由兩個部分組成,第一個部分是“孝”,第二個部分是“妻”。下面将對其進行詳細解釋。
“孝”字的部首為“孑”(jié),總共有3畫;“妻”字的部首為“女”(nǚ),總共有8畫。
“孝妻”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儒家思想。儒家強調家庭倫理和道德價值觀,将孝道視為重要的美德。在古代社會,妻子是丈夫的伴侶和家庭的主持者,對她們盡孝表示出對她們的尊重和愛護。
“孝妻”在繁體中的寫法是「孝妻」。
根據古代漢字的演變,古時候漢字“孝”字的寫法略有不同,如「孝」可以寫作「孝」。
他對妻子非常孝順,時刻照顧她的生活起居。
孝順、孝敬、孝道、妻子、妻兒
孝敬、盡孝、順從
不孝、忤逆、不順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