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士所做齋醮祈禱之事。 元 虞集 《中書平章政事蔡國張公墓志銘》:“上命道士 劉志清 以其法為醮事。”《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七:“到得醮事已畢, 道元 便覺左耳後邊,有些作癢,又帶些疼痛。” 清 王士禛 《香祖筆記》卷九:“ 濟南 有 帝舜祠 ,在南門之内。癸未春方作醮事,火忽自殿上出,頃刻焚爇殆盡。”
醮事是漢語中特指道教祭祀儀式的專有名詞,指道教為祈福消災、超度亡靈或酬謝神恩而舉行的齋醮科儀活動。該詞由“醮”(古代祭祀禮儀)與“事”(特定活動)複合構成,最早見于《道藏》典籍,如《靈寶領教濟度金書》記載“凡建大醮,當依科奉行”。
從曆史發展看,醮事可追溯至先秦的“壇祭”傳統,漢代被道教吸收形成完整儀軌,唐代杜光庭編纂的《太上黃箓齋儀》系統規範了醮事的流程,包含設壇、上供、焚香、誦經等環節。宋代《雲笈七籤》将醮事分為金箓齋(帝王用)、玉箑齋(臣僚用)和黃箓齋(百姓用)三類體系。
在文化内涵層面,醮事承載着三重功能:一是通過《步虛詞》等韻文溝通天地(《道門科範》),二是運用符箓、法器等物象構建神聖空間(《上清靈寶大法》),三是借助禹步、手訣等身體語言表達宗教象征(《靈寶玉鑒》)。現代道教學者李養正指出,醮事本質上是通過儀式行為實現“天人感應”的宗教實踐(《道教儀禮研究》)。
當代道教協會頒布的《齋醮科儀規範》明确要求,醮事須由受過箓的法師主理,需嚴格遵循《大明玄教立成齋醮儀》等古籍記載的程式,包含啟壇、請神、獻供、送神等十二項核心儀節。北京白雲觀、龍虎山天師府等道教聖地每年定期舉行羅天大醮等國家級醮事活動。
“醮事”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與宗教儀式和傳統禮俗相關,具體含義如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儀式流程或古籍案例,可參考《儀禮》《禮記》等文獻,或道教相關典籍。
頒官備職殡階察辭大連單絺諜賊頂點端紫飛沙走礫封翁國桢衡梁何校黃驢化痰會元绛籠鲣鳥狡兔得而獵犬烹迦提羯羶潔素結症及難金缸虧得來乃郎君兩曜離明領夾論鋒落生眉飛色悅眉婚納賄褭娜泥垢凝澄鰟魮楩楠鋪手謙匿氣忿輕油窮素缺如裙帽壤芥容堂身外身世幻擡疊讨厭鬼桃源人芄蘭五伯無加相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