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nderstand and sympathize with;show solicitude for] 為人着想,給以同情、照顧
體恤烈士遺孤
見“ 體恤 ”。
亦作“ 體卹 ”。設身處地為人着想,給以同情、照顧。 清 戴名世 《左忠毅公傳》:“陛下如天之度,宜無所不包涵;先帝在天之遺愛,宜無所不體恤。”《太平天囯資料·天王诏旨》:“朕格外體卹民艱,於爾民應徵錢漕正款,今(令)該地佐将酌減若幹。” 冰心 《寄小讀者》一:“這一層是要請你們體恤憐憫的。”
“體恤”是一個漢語詞彙,指設身處地理解他人的處境,并給予同情和幫助,尤其強調上位者對弱勢者的關懷。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詞義演變或具體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等工具書。
體恤是指對他人的困境、苦難或痛苦感同身受、關懷照顧的情感表達。它體現了對他人處境的理解和尊重,是一種關愛、同情和友善的表達方式。
“體恤”共有兩個部首,分别是“⺡”和“心”,其中“⺡”是衣服的意義。“體”部的筆畫數為7,分别是橫(一)、豎(丨)、撇(丿)、提(㇏)、橫折(乛)、橫(一)、橫折(乛);“恤”部的筆畫數為10,分别是豎(丨)、點(丶)、豎(丨)、橫(一)、撇(丿)、點(丶)、橫(一)、點(丶)、橫折(乛)、橫(一)。
“體恤”這個詞最早來源于《詩經·小雅·小宛》:“民之多辟,如兆如霍。誰往何從?胡取我少女。”意思是“百姓因戰亂而四處遷移,紛紛離散,哪裡還能尋找到我年幼的女兒。”這裡的“胡取”即為“體恤”的早期表達。後來,“體恤”逐漸演變為現代漢語中的一個詞語。
在繁體字中,“體恤”通常保持相同的寫法。
古時候,“體恤”的寫法與現代漢字寫法有所差異。“體”字在古代常用“體”的形式表示,并且“恤”字也有一種古代寫法為“熏”,兩者的意義與現代寫法相同。
1. 他對每個員工的個人情況非常了解,總是能夠體恤并關心員工的需求。
2. 面對困境,他的朋友們都會給予他體恤和支持。
3. 這位老師不僅傳授知識,還十分體恤學生的情感需要。
體貼、體念、關懷、同情、關心、關愛
同情、憐憫、同理、關注
冷漠、無情、無動于衷、無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