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腐毫的意思、腐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腐毫的解釋

漢 司馬相如 作賦“控引天地,錯綜古今,忽然如睡,煥然而興,幾百日而後成”。見《西京雜記》卷二。後遂以為行文遲巧、筆毫為枯之典實。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神思》:“ 相如 含筆而腐毫, 揚雄 輟翰而驚夢。” 明 王世貞 《藝苑卮言》卷二:“坐有 相如 ,寧當罰酒,不免腐毫。” 清 梅曾亮 《<柏枧山房詩集>自序》:“此則腐毫之 相如 ,卑於掃門之 魏勃 ; 陳王 之八鬥,賤於 正平 之一剌。”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腐毫”是一個與古代文學創作相關的典故性詞語,其含義和出處可結合文獻記載綜合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1. 出處與典故
    源自漢代司馬相如的創作經曆。據《西京雜記》卷二記載,司馬相如創作辭賦時“控引天地,錯綜古今,忽然如睡,煥然而興,幾百日而後成”,即構思時反複推敲,耗時極長,甚至導緻筆毫腐爛。後世以此形容寫作時用筆遲緩、精雕細琢的狀态。

  2. 本義與引申

    • 字面義:指筆毛因長期蘸墨未幹而腐爛,暗喻寫作過程的艱辛。
    • 引申義:成為文人創作時苦思冥想的代稱,強調文學創作的嚴謹與耗神。如南朝劉勰《文心雕龍·神思》提到“相如含筆而腐毫”,與揚雄“辍翰驚夢”形成對比,突顯不同創作風格。
  3. 後世引用與演變
    明代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中以“腐毫”調侃文思遲緩者的窘态,清代梅曾亮則用此典對比文學成就的高低,可見其逐漸演變為文學批評中的常見意象。

“腐毫”不僅記錄了司馬相如的創作轶事,更被提煉為一種文化符號,常用于形容文人精益求精的寫作态度,或反襯才思敏捷者的創作狀态(如“倚馬可待”)。其典故價值大于字面意義,在古典文論中具有獨特地位。

網絡擴展解釋二

腐毫是一個用來形容筆墨顔色發黃的詞。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腐”字的“⺼”部,右邊是“毫”字的“毛”部。腐字的筆畫數是15畫,而毫字的筆畫數是11畫。腐毫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書法,當墨水或筆的顔色變黃時,就被稱為“腐毫”。 在繁體字中,腐毫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也與現在相似,隻是書寫的風格有所不同。 一些例句中可以使用腐毫這個詞,例如:“這支筆墨已經變得腐毫不堪,需要更換了。”這句話表示筆墨的顔色發黃不再適合使用。 除了腐毫,還有一些相關的詞語可以組成,例如“腐爛”、“腐化”,它們都與物體變質或衰敗有關。與腐毫相反的意思可以用“鮮亮”或“明亮”等詞彙來表達。 希望這些信息有助于你對腐毫這個詞的了解。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我很樂意再幫助你!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