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 弟子 南宮括 ,又稱 南宮縚 ,省稱為“宮縚”。《孔子家語·弟子行》:“獨居思仁,公言仁義;其於《詩》也,則一日三覆‘白圭之玷’:是 宮縚 之行也。”參閱《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宮縚”是“宮縧”的異體寫法,指古代一種與宮廷相關的絲帶或飾物。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形制與用途
宮縚是一種系在腰間的懸挂飾物,通常搭配漢服。中間用繩子編織,兩端綴有玉佩、金飾、骨雕等裝飾物,尾端垂有流蘇,兼具實用性與裝飾性。
宮廷特征
特指宮中制作或仿照宮廷樣式制成的絲帶,材質和工藝較為考究,區别于民間普通絲帶。
有文獻提到“宮縚”可能與孔子弟子南宮括(字子容)相關。《孔子家語·弟子行》記載其德行時提及“宮縚”,但此用法罕見,且與服飾含義無直接關聯。需注意區分語境中的不同指向。
“宮縚”與“宮縧”實為同一物,因漢字異體寫法形成兩種表述。現代漢服複興運動中,宮縧作為傳統配飾重新流行,多參考曆史形制複原。
如需進一步考證古籍中的特殊用法,可查看《孔子家語》《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等文獻。
《宮縚》是一個漢字詞語,一般指宮廷中的謠言、閑言碎語。它是由「宀」(宀字頭,表示房屋)和「縚」(縚字身,讀音táo,表示帶子)兩個部分組成。
「宮縚」的部首是「宀」,它是一個獨立的漢字部首,表示房屋。它出現在「宮廷」、「安甯」等字中。而「宮縚」一共有20個筆畫。
「宮縚」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至古代宮廷。宮廷中的人數衆多,加之政治角逐的競争,導緻了許多流言蜚語的産生。這些流言蜚語往往會以各種方式傳播,進而影響宮廷的穩定和皇權的正統性。
在繁體字中,「宮縚」的寫法是「宮纛」。
在古代,「宮縚」的寫法多種多樣,如「宮縧」、「宮籌」等,但現代表記統一使用「宮縚」。
1. 朝廷中經常充斥着各種宮縚,導緻政府的施政受到影響。
2. 她被陷害成了一場宮縚的受害者。
1. 宮廷:指朝廷中的宮殿和官員。
2. 流言蜚語:指沒有根據的、未經證實的傳聞。
真實、可靠、實事求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