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蜷曲而孱弱。《新唐書·後妃傳下·肅宗章敬吳太後》:“生 代宗 ,為嫡皇孫。生之三日,帝臨澡之。孫體攣弱,負姆嫌陋,更取他宮兒以進,帝視之不樂,姆叩頭言非是。”
“攣弱”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luán ruò(注音:ㄌㄨㄢˊ ㄖㄨㄛˋ),其含義為“蜷曲而孱弱”,主要用于描述身體或形态的蜷縮與虛弱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此詞最早見于《新唐書·後妃傳下·肅宗章敬吳太後》的記載:
“生代宗,為嫡皇孫。生之三日,帝臨澡之。孫體攣弱,負姆嫌陋,更取他宮兒以進,帝視之不樂,姆叩頭言非是。”
此處描述代宗出生時身體蜷曲瘦弱,甚至被誤認為丑陋,後經證實身份,突顯了“攣弱”的具體使用場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擴展用法,可參考《新唐書》相關章節或權威詞典。
攣弱是一個形容詞,形容一個人或物體身體狀态或體力狀況很差,無法承受正常的壓力和負擔,表現出柔弱和脆弱的狀态。
攣弱由左右結構的部首手(扌)和聲符閏(冗)組成,總共包含9個筆畫。
攣弱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其中“攣”的本義是指肌肉因受傷、病變或其他原因而突然收縮、抽搐,導緻身體動作無力和不協調。後來,攣弱逐漸引申為形容人或物體身體虛弱、無力的狀态。
攣弱的繁體字為「攣弱」。
在古時候,攣和弱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但整體的意義和拆分部首仍然相同。
1. 他因為生病而變得攣弱,無法完成平時的工作。
2. 這些器官由于長時間缺乏運動而變得攣弱。
3. 嬰兒的肌肉尚未發育完全,所以他們很攣弱。
憑借、攣曲、攣縮、攣急
懦弱、軟弱、脆弱、無力
健壯、強壯、堅強、有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