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和鼎的意思、和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和鼎的解釋

(1).謂調味。古以鹽、梅調味,因以“和鼎”指鹽、梅。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造神麴并酒等》:“芳越薰椒,味超和鼎。” 石聲漢 注:“鹽、梅。”

(2).比喻輔佐君主的宰臣。《魏書·任城王澄傳》:“臣誠才非臺弼,智闕和鼎。” 唐 張九齡 《敕賜甯王池宴》詩:“徒參和鼎地,終謝巨川舟。”參見“ 和羹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和鼎"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以下四個層面解析:

一、本義與器物功能 "和鼎"最初指代調和鼎中食物的烹饪行為。"鼎"為古代三足兩耳的青銅炊具,《周禮·天官》記載"亨人掌共鼎镬",可見鼎在先秦飲食中的核心地位。所謂"和"即通過調味使鼎内食材達到五味調狀态,這一過程體現了中國古代"和"的哲學思想(來源:《周禮注疏》)。

二、政治引申義 在《左傳·昭公二十年》中出現"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晏嬰借烹饪喻治國,使"和鼎"衍生出"協調政事"的引申義。唐代李德裕《授張仲武招撫使制》中"和鼎之任,更資鹽梅",即用此典指代宰相理政之責(來源:《十三經注疏》)。

三、權力象征體系 作為禮器,鼎自夏商周三代起便是政權象征。《漢書·五行志》載"鼎者,宗廟之器",故"和鼎"亦暗含維護統治秩序之意。青銅鼎上的饕餮紋樣,更強化了其"協和四方"的禮制功能(來源:《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四、文學意象流變 魏晉後漸成固定文學意象,如鮑照《代蒿裡行》"虛容遺劍佩,實貌戢衣冠。窀穸恒永,和鼎始追歡",此處"和鼎"已轉為對和諧狀态的詩意表達(來源:《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網絡擴展解釋

“和鼎”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一、本義:調味

  1. 具體指代:古代用鹽和梅作為調味品,因此“和鼎”直接代指鹽、梅這兩種調料。
  2. 文化背景:在烹饪中,“鼎”是重要的炊具,而“和”強調調和味道的過程。例如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提到“味超和鼎”,即指味道超越鹽梅調境界。

二、比喻義:輔佐君主

  1. 象征意義:以“鼎”象征國家政權(如“九鼎”代表至高權力),而“和鼎”比喻輔佐君主的重臣,類似于宰相或核心輔政者。
  2. 文獻用例:唐代張九齡的詩句“徒參和鼎地”中,“和鼎”即指參與國家要務的宰臣。

補充:“鼎”的基本含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鼎”的詳細演變,可參考漢字解析類來源(如、5、6)。

别人正在浏覽...

岸帻白烏遍照颩風避道餅拓賓牟朝命持論癡念螭盤赤髭祠事寸祿當土涷餒斷囚對撞機蠹物二性子迩遠分配律符冊腐蝕觥籌交錯勾批歸去來兮绲同後筵黃墨遑訝狐書見棄于人交讓木假署金芙蓉霁青良才廉直令居賃力纚縰麥田淺鬣寸許蠻悍鳴冤叫屈缪缺期貨市場親操井臼柔遠懷迩四老四稍送字樣子胎氣統軍吞吃頑舊衛子文飾溫序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