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和鼎的意思、和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和鼎的解释

(1).谓调味。古以盐、梅调味,因以“和鼎”指盐、梅。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造神麴并酒等》:“芳越薰椒,味超和鼎。” 石声汉 注:“盐、梅。”

(2).比喻辅佐君主的宰臣。《魏书·任城王澄传》:“臣诚才非臺弼,智闕和鼎。” 唐 张九龄 《敕赐宁王池宴》诗:“徒参和鼎地,终谢巨川舟。”参见“ 和羹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和鼎"是汉语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以下四个层面解析:

一、本义与器物功能 "和鼎"最初指代调和鼎中食物的烹饪行为。"鼎"为古代三足两耳的青铜炊具,《周礼·天官》记载"亨人掌共鼎镬",可见鼎在先秦饮食中的核心地位。所谓"和"即通过调味使鼎内食材达到五味调状态,这一过程体现了中国古代"和"的哲学思想(来源:《周礼注疏》)。

二、政治引申义 在《左传·昭公二十年》中出现"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晏婴借烹饪喻治国,使"和鼎"衍生出"协调政事"的引申义。唐代李德裕《授张仲武招抚使制》中"和鼎之任,更资盐梅",即用此典指代宰相理政之责(来源:《十三经注疏》)。

三、权力象征体系 作为礼器,鼎自夏商周三代起便是政权象征。《汉书·五行志》载"鼎者,宗庙之器",故"和鼎"亦暗含维护统治秩序之意。青铜鼎上的饕餮纹样,更强化了其"协和四方"的礼制功能(来源:《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四、文学意象流变 魏晋后渐成固定文学意象,如鲍照《代蒿里行》"虚容遗剑佩,实貌戢衣冠。窀穸恒永,和鼎始追欢",此处"和鼎"已转为对和谐状态的诗意表达(来源:《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网络扩展解释

“和鼎”是一个汉语词语,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一、本义:调味

  1. 具体指代:古代用盐和梅作为调味品,因此“和鼎”直接代指盐、梅这两种调料。
  2. 文化背景:在烹饪中,“鼎”是重要的炊具,而“和”强调调和味道的过程。例如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提到“味超和鼎”,即指味道超越盐梅调境界。

二、比喻义:辅佐君主

  1. 象征意义:以“鼎”象征国家政权(如“九鼎”代表至高权力),而“和鼎”比喻辅佐君主的重臣,类似于宰相或核心辅政者。
  2. 文献用例:唐代张九龄的诗句“徒参和鼎地”中,“和鼎”即指参与国家要务的宰臣。

补充:“鼎”的基本含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鼎”的详细演变,可参考汉字解析类来源(如、5、6)。

别人正在浏览...

本价笔句蚕头雁尾操神尘末持酒驰慕待望挡跖大权独揽觝距读本二齐烦浊分大小风立封熂咯嗒歌舞戏公安公有官驾诡舌黑钨矿花信简诣解蹙集锦计穷智极祭赛就款犒军了慧雷大使练习立名吝涩吝选柳湾鲁册马鬉梦魇鸣号囓镞庞赜偏海牵愁起赛却来涩重深宪使臣星师众十足祀礼岁修贪凌挽幛萧屏谢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