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種放在肩上挑物或擡物的工具。一般用木或竹制成,或扁或圓,皆長條形。其扁者,也稱扁擔。 明 徐光啟 《農政全書》卷二二:“禾擔,負禾具也。其長五尺五寸,剡匾木為之者,謂之輭擔,斫圓木為之,謂之楤擔。匾者宜負器與物,圓者宜負薪與禾。” 鄧洪 《山中曆險記》:“等那老頭拿着梭标放哨去了,兩個孩子也拿着禾擔砍柴去了,我才悄悄地走下山去。”
禾擔(又稱“禾擔子”“禾扁擔”)是漢語方言中對一種傳統農具的稱謂,特指用于挑運稻穗、稻捆的扁擔,主要流行于中國南方水稻種植區。其釋義與用法如下:
指稻谷、莊稼。《說文解字》釋為“嘉谷也”,泛指水稻等糧食作物。
動詞為“肩挑”,名詞指“扁擔”。《廣韻》注:“擔,負也。”
組合後,“禾擔”即“挑運稻禾的扁擔”。
禾擔多為竹木制成,長而柔韌,兩端微翹,便于固定稻捆。部分地區在兩端安裝木鈎或鐵鈎,防止稻穗滑落(見于浙江、江西等地農具志)。
專用于水稻收割後,将田間成捆的稻穗(“稻把”)挑運至曬場或糧倉。區别于普通扁擔,禾擔需承受稻穗體積大、易散落的特點,故設計更注重穩定性。
該詞常見于吳語(如浙江)、贛語(如江西)、湘語(如湖南)等方言區。明代《農政全書》已有“南人用禾擔運穗”的記載。
禾擔是農耕文明的典型符號,常出現在民歌、諺語中。例如浙西民謠:“禾擔彎彎挑豐年,稻谷堆滿倉廪間”,體現豐收意象。
收錄“禾擔”詞條,釋義為“挑稻穗的農具”,标注為吳語、贛語特征詞。
指出禾擔是南方稻作區“收割-運輸”環節的核心工具,其形制適應水稻種植的精細化需求。
記錄浙北農村“稻收畢,以禾擔運穗,二人擡之”的傳統協作方式。
隨着農業機械化普及,禾擔已逐漸被車輛、傳送設備替代,但仍作為文化遺産留存于民俗博物館及傳統農事體驗活動中。
參考資料
“禾擔”是一個傳統農具名稱,具體解釋如下:
一、定義與用途
禾擔是一種用于挑運農作物或物品的肩扛工具,主要用于搬運稻禾、柴薪等農作物資,尤其適用于山路崎岖或水陸交錯的地區。
二、結構與材質
三、曆史文獻記載
明代徐光啟在《農政全書》中詳細記載了禾擔的尺寸、分類及適用場景,稱其“山路崎岖,非擔不可”,體現了其在古代農業中的重要性。
四、别稱與例句
參考資料:可通過漢典、滬江詞典等渠道查閱更多近義詞及曆史用例。
百谏圖棒棒雞爆發星避亂薄酒布刀部類捕鼠赤綠刺臨枞枞吊車訛繃煩惑焚林而田符吏高聰膏澤脂香隔日瘧固定資金含仁懷義好戲黃耳蕈戶庭澗谷嬌情較瘦量肥節限精趣刭殺金椀開場老陽量規良桐糲餐榴實漉酒巾鳴謙碾船匿光朋分泣訴全天人生如夢身操井臼生産資料市場深耕易耨聲勢浩大蜃樓身色詩狂守舍爽號輸不的天人共鑒剔發讬居險夷邪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