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racoon dog] 貉( hé)
(2) 的通稱
詈詞。猶言貉崽。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惑溺》:“ 孫秀 降 晉 , 晉武帝 厚存寵之,妻以姨妹 蒯氏 ,室家甚篤。妻嘗妒,乃駡 季 為貉子, 秀 大不平,遂不復入。”《北史·王罴傳》:“聞閤外洶洶有聲,便袒身、露髻、徒跣,持一白棒,大呼而出,謂曰:‘老羆當道卧,貉子那得過!’” 章炳麟 《新方言·釋言》:“今 江 南 運河 而東,相輕賤則呼貉子。”
貉的通稱。是一種重要的毛皮獸。外形似狐,毛棕灰色。穴居于河谷、山溪附近的疏林中。晝伏夜出,食魚、鼠、蛙、蝦、蟹等。
貉子的詞義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基本特征
貉子(學名:Nyctereutes procyonoides)是犬科哺乳動物,外形似狐但體型更小,體長45-65厘米,體重6-7公斤,尾毛蓬松,背毛呈黑棕或棕黃色,面部有類似“海盜面罩”的黑色斑紋。其毛皮以針毛長、底絨豐厚著稱,常用于制作服飾。
習性與栖息地
貉子為半冬眠動物,適應性強,栖息于森林、河川附近的荒地、灌木叢或土堤,晝伏夜出,食性雜,包括魚、鼠、蛙及野果等。
古漢語中的詈詞
在南北朝文獻中,“貉子”曾被用作罵詞。例如《世說新語》記載,孫秀因被妻子罵作“貉子”而憤懑。
多音字差異
貉子毛皮因保暖性強,是傳統毛皮貿易的重要原料,常見于帽條、衣領等制品。此外,其形象在文學中偶作比喻,如章炳麟曾用“貉子”表達貶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生物學分類或曆史用例,可參考相關動物學資料或古籍文獻。
貉子是指一種生活在亞洲和北美洲的哺乳動物,屬于貂科。它們身體瘦長,毛色多樣,是夜行性動物,喜歡在夜間活動。
貉字的部首是豸(豸字部首),它由6個筆畫組成。
《說文解字》記載,“貉”字的本義是指一種貂科動物,後來逐漸引申為鼬科動物的統稱。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貉子具有吉祥、靈巧的象征意義。
貉字的繁體字為狢,它和貉字在字形上有些許差異,但拼音和意思相同。
在古代,貉字的寫法有時會用到不同的偏旁,如“貆”。但現代漢字的制定與标準化選擇了較為統一的“豸”作為貉字的部首。
1. 整個冬天,我隻能在書桌旁做一隻守夜的貉子。
2. 賈寶玉的小房間裡養了一隻可愛的貉子。
1. 貉皮:指由貉子的皮毛制成的皮草。
2. 貉貓:指貉子與貓雜交後的後代,具有貉子和貓的特點。
3. 貉子眼:形容眼睛小而圓,有些彎彎的。
近義詞有:狸、狐。
反義詞沒有明确的對應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