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廪帑的意思、廪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廪帑的解釋

指倉儲的糧食和庫存的金帛。《新唐書·韋嗣立傳》:“今廩帑耗竭,無一歲之儲。假遇水旱,人須賑給;不時軍興,士待資裝,陛下何以具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廪帑是漢語中的一個文言合成詞,由“廪”和“帑”兩個單字組合而成,特指古代國家儲存糧食與錢財的倉庫,後引申為泛指國庫或官方儲備的物資與資金。其核心含義如下:

一、單字釋義與合成詞義

  1. 廪(lǐn)

    本義指糧倉。《說文解字》釋為“穀所振入”,即官府儲存糧食的倉庫。如《孟子·滕文公上》載:“廪無備粟,不可守也”,強調糧倉儲備對國家安全的重要性。

  2. 帑(tǎng)

    原指藏錢財的府庫。《說文解字注》稱“帑,金帛所藏之府”,後擴展為國家金庫。如《漢書·匈奴傳》提及“虛府庫之帑”,指耗盡國庫財物。

  3. 合成詞“廪帑”

    結合二者,指代國家糧倉與金庫的統稱,象征國家財政與物資儲備體系。如《宋史·食貨志》載:“廪帑充實,足以備水旱兵革”,形容國庫儲備充足可應對災變。

二、引申用法與文化内涵

三、古籍例證

《宋史·職官志》載:“三司使掌邦國財用,總鹽鐵、度支、戶部之事,以經天下廪帑。”此處“廪帑”即指國家財政收支與物資儲備的管理權責。

四、現代使用提示

該詞屬文言遺存,現代漢語已罕用,多見于研究古代經濟、曆史的學術文獻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財政或物資儲備含義。


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宋史》《明史》(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廪帑”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多用于文獻或特定語境中。根據搜索結果綜合解釋如下:

一、字詞分解

  1. 廪(lǐn):指糧倉或儲存的糧食。
  2. 帑(tǎng):原指國庫中的錢財或藏金帛的府庫,後泛指財物。

二、綜合釋義

“廪帑”指倉儲的糧食和庫存的金帛,合稱國家或官府的物資儲備。例如《新唐書·韋嗣立傳》提到“今廩帑耗竭,無一歲之儲”,描述了國庫中糧食和財政資源匮乏的狀态。

三、文獻出處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史書,用于描述國家財政狀況。例如:

“假遇水旱,人須賑給;不時軍興,士待資裝,陛下何以具之?”(《新唐書·韋嗣立傳》)

四、使用場景

多用于曆史文獻或讨論古代經濟、政治制度時,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屬于較為生僻的文言詞彙。

建議結合《新唐書》原文或相關曆史研究進一步了解具體語境。

别人正在浏覽...

藏機刬盡超越方程醋息錢大洪山貸貣倒頭大戎笃厚繁重撫巡庚信關扃桂餌桂府歸僑國計航程珩璜合翼見形角弦隮颠借绯蠲貸可來可慮坤輿蘭時立年留礙流聲賣嘴瞢騰迷道密奏末皂撓渎襻膊兒飄翔倩朗淺眇全個熱心苦口喪聲嚎氣山包山蔥詩牌時直疏不閑親土圞兒脫套換套完辦桅頂物候忤往武卒鹹舃嘯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