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倉儲的糧食和庫存的金帛。《新唐書·韋嗣立傳》:“今廩帑耗竭,無一歲之儲。假遇水旱,人須賑給;不時軍興,士待資裝,陛下何以具之?”
“廪帑”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多用于文獻或特定語境中。根據搜索結果綜合解釋如下:
“廪帑”指倉儲的糧食和庫存的金帛,合稱國家或官府的物資儲備。例如《新唐書·韋嗣立傳》提到“今廩帑耗竭,無一歲之儲”,描述了國庫中糧食和財政資源匮乏的狀态。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史書,用于描述國家財政狀況。例如:
“假遇水旱,人須賑給;不時軍興,士待資裝,陛下何以具之?”(《新唐書·韋嗣立傳》)
多用于曆史文獻或讨論古代經濟、政治制度時,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屬于較為生僻的文言詞彙。
建議結合《新唐書》原文或相關曆史研究進一步了解具體語境。
《廪帑》是一個古老的漢字,它的意思是“財政收入”或“*********門”。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財政制度,代表着國家財政的收入。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廩疍」。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廪帑」在古代的寫法為「廩疍」,包含了「廩」和「疍」兩個字形。其中「廩」代表國家倉庫,是財政儲備的地方;「疍」則表示官員收入。合在一起就是國家的財政收入。
以下是這個詞的例句:
組成這個詞的其他相關詞彙有:
這些詞都有着與《廪帑》相關的財政和財務方面的意義。
與《廪帑》意義相對的反義詞可能是「財政支出」,而與其意義相近的詞可能包括「國庫」和「財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