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蝗蟲。身體灰褐色、黃褐色或綠色。常成群飛翔,吃禾本科農作物,大面積出現飛蝗,會造成嚴重的災害。《三國志·吳志·趙達傳》:“﹝ 趙達 ﹞治九宮一算之術,究其微旨,是以能應機立成,對問若神,至計飛蝗,射隱伏,無不中效。”
飛蝗(fēi huáng)是漢語中對蝗蟲中具有遷徙特性的一類昆蟲的統稱,特指能成群遠距離遷飛的蝗蟲種類。其詳細釋義可從以下角度闡釋:
基本定義
指具有群居遷飛習性的蝗蟲,屬直翅目蝗科昆蟲。其顯著特征為在種群密度高時形成大規模群體,并能隨風進行長距離遷徙,對農作物造成毀滅性災害。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生物學特征
飛蝗的體形通常較大,成蟲體長40-60毫米,體色以黃褐色為主,後足發達善跳躍,前翅堅韌、後翅膜質透明,具備持續飛行能力。其幼蟲(蝗蝻)經曆5次蛻皮後羽化為成蟲。
來源:《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
曆史災害象征
中國古代文獻常将飛蝗與旱災并稱"蝗旱",視為農業社會的重大自然災害。如《詩經·大雅》中"去其螟螣,及其蟊賊"的"螣"即指飛蝗,反映其危害之久遠。
來源:《中國昆蟲學史》,科學出版社
防治演變
從唐代"挖溝埋蝗"到現代生物防治(如綠僵菌、微孢子蟲技術),飛蝗防治體現科技發展。中國建立的蝗災遙感監測系統,已實現災情預警數字化管理。
來源: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官網
飛蝗的群聚行為受神經遞質[血清素]調控,這一發現為種群爆發機制研究提供新方向(《自然》期刊,2009年)。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2020年東非蝗災中蝗群日移動距離可達150公裡,單群覆蓋面積超2400平方公裡。
注:因詞典類内容無直接可引用的線上權威鍊接,來源标注以紙質權威辭書及研究機構為準。生物學數據參考國際學術期刊及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公開報告。
“飛蝗”是蝗蟲的一種,具有群居遷徙特性,常對農作物造成嚴重災害。以下是詳細解釋:
飛蝗屬于直翅目蝗科昆蟲,學名為 Locustinae,俗名螞蚱、蝗蟲。其體色多為灰褐、黃褐或綠色,體長約4-5厘米,後肢發達,翅膀細長,可長時間飛行。它們以禾本科植物為食,成群活動時能迅速擴散,形成蝗災。
全球已知飛蝗有9個亞種,中國分布3種:
成語“飛蝗”常被引申為形容數量龐大、迅速蔓延的負面事物,如社會問題或災害的擴散。文學作品中也用“飛蝗石”等描述密集攻擊(例如《水浒傳》中張清的暗器)。
如需更完整的生物學特性或防治方法,可參考權威百科資料。
愛沙尼亞人白綸報春花報李投桃庇藏當街打食點子嫡位發乘芳潤風雨連牀甘言高棱高隱古調單彈鶴性搳拳晦養會垣镬竈教務燋心節間蘭舟老大鈴钹臨危不苟緑綟绶埋單甿讴逆逜龐眉皓首片頭侵黑啟塞畎浍蘧車熱語山瓢舍本逐末舌尖口快沈悍朔方熟田悚抃算定遂進泰然自若太學生堂帖子逃生子添給梯肥亭竈隈嵎毋庸置疑香狸憸利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