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皓质的意思、皓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皓质的解释

(1).洁白的质地。 汉 班固 《典引》:“扰緇文皓质於郊,升黄辉采鳞於沼。” 明 徐渭 《月下梨花》诗之三:“丹轮皓质两微茫,桂粟梨云鬭浅黄。”

(2).白晳的肌肤。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

(3).洁白的本质。 前蜀 韦庄 《旧居》诗:“皓质留残雪,香魂逐断霞。不知何处笛,一夜叫梅花。”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皓质(hào zhì)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美学意蕴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洁白无瑕的本质或质地,常用于形容纯净、光洁、明亮的事物,尤其在古典文学中多用以描绘人的肌肤、玉石、月光等。以下从词典释义与文学应用角度详细阐释:

一、基本释义

  1. 洁白本质

    指事物本身纯净无杂质的白色或明亮状态。“皓”本义为洁白、明亮(《说文解字》:“皓,日出貌”),引申为光明、纯净;“质”指内在的质地或本体。合称强调事物由内而外的洁净特质。

    来源:《汉语大词典》释义“皓质”为“洁白的质地”。

  2. 光润的肌理

    特指人或生物体表细腻光洁的质感,如肌肤、羽毛等。古典文学中常以“皓质呈露”形容女子肌肤白皙透亮,体现纯净之美。

    来源:《昭明文选》注引曹植《洛神赋》“皓质呈露”句,释为“洁白肌肤显露”。

二、深层内涵

  1. 高洁品性的象征

    在传统文化中,“皓质”超越物理属性,被赋予道德隐喻。如玉石因“皓质”象征君子坚贞纯洁的品格,月光之“皓”寄托澄明心境,形成“物德相通”的审美观。

    来源:《楚辞》中“皓皓之白”以玉喻德,后世文论延续此象征传统。

三、经典文学用例

  1. 人体美的典范描写

    曹植《洛神赋》:“延颈秀项,皓质呈露”,以“皓质”刻画洛神脖颈肌肤的洁白晶莹,成为后世赞美女性的范式表达。

    来源:《曹植集校注》收录原文及历代注疏。

  2. 自然之物的纯净意象

    白居易《白羽扇》:“皓质雪色,织秋云为质”,以“皓质”形容白羽扇如雪般纯净的质地,凸显自然造物的无瑕之美。

    来源:《白居易全集》卷二十一。

四、文化象征意义

“皓质”不仅是对物象的客观描述,更承载中国传统文化对“纯净”“无垢”境界的推崇。其在诗词、赋文中的高频出现,反映了以“白”为贵、以“洁”为美的审美取向,并与儒家“君子比德于玉”、道家“返璞归真”等思想深度关联。

网络扩展解释

“皓质”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1. 洁白的质地
    指物体本身纯净无瑕的白色特质。例如汉代班固《典引》中“扰緇文皓质於郊”,用“皓质”形容白色与黑色交织的自然景象。明代徐渭的诗词也以此描绘梨花等白色事物的质地。

  2. 白皙的肌肤
    用于形容人的肌肤白皙透亮。曹植在《洛神赋》中写道“延颈秀项,皓质呈露”,以“皓质”刻画洛神颈部与肩部的白皙肌肤,突显其美丽。这类用法多见于古典文学中对人物外貌的描写。

  3. 纯洁的本质
    抽象层面指代高洁、无暇的品质。前蜀韦庄《旧居》中“皓质留残雪”以雪喻品格,暗指人物或事物内在的纯净本质。现代语境中,该词也可引申为形容道德高尚、品行清白(提到相关扩展义,但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使用建议:在文学创作或赏析中,“皓质”多用于具象的白色物体或人物肤色描写,抽象层面的使用需结合上下文明确其象征意义。如需更多例句或出处,可参考《洛神赋》《典引》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阿那波那暴虐禀授草架偿息成荫重新道达洞天圣酒将军翻拍归十归一贵州省恒明轰豗滑道降屈精良锦旗金气通九娘课业老师父两翼炼金术廪费飗飘旅酬卖舌麻絇眇绝冥工磨榨难陀凝碧女宠偏出披详剖幽析微堡堠乾陀起过商弦圣统沈睡世上无难事施御手腕子疏瘦四妃宋高宗碎小遂意素色填造同工完安袜套物尽其用遐睇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