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幹戈的意思、幹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幹戈的解釋

[weapons of war;war] 幹與戈,古代常用兵器。比喻戰争

能執幹戈以衛社稷。——《禮記·檀弓》

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宋· 文天祥《過零丁洋》

化幹戈為玉帛。

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幹戈于邦内,吾恐季孫之憂,不在 颛臾,而在蕭牆之内也。

詳細解釋

(1).幹和戈是古代常用武器,因以“幹戈”用作兵器的通稱。《詩·周頌·時邁》:“戴戢幹戈,載櫜弓矢。” 漢 桓寬 《鹽鐵論·世務》:“兵設而不試,幹戈閉藏而不用。”《說唐》第一回:“金鼓喧天,幹戈耀日。”

(2).指戰争。《史記·儒林列傳序》:“然尚有幹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 晉 葛洪 《抱樸子·廣譬》:“幹戈興則武夫奮,《韶》《夏》作則文儒起。” 宋 王安石 《何處難忘酒》詩之一:“賦斂中原困,幹戈四海愁。” 清 黃遵楷 《<人境廬詩草>跋》:“今海内鼎沸,幹戈雲擾。”

(3).指兵士,武力。 漢 趙晔 《吳越春秋·阖闾内傳》:“ 孫武 曰:‘吾以 吳 幹戈西破 楚 ,逐 昭王 而屠 荊平王 墓。’”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二:“不是咱家口大,略使權術,立退幹戈。” 鄧友梅 《别了,濑戶内海》:“後來又一想,不象,兩個孩子男女私情的事,警察署不用動這麼大幹戈的。”

(4).古代武舞。《禮記·文王世子》:“春夏學幹戈,秋冬學羽籥,皆於東序。” 孫希旦 集解:“幹戈,武舞。” 宋 曾鞏 《相國寺維摩院聽琴序》:“然習其射禦於禮,習其幹戈於樂。”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幹戈”是漢語中具有深厚曆史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字源與基本釋義 “幹”為象形字,本義指古代抵禦刀劍的盾牌,《說文解字》釋為“盾也”;“戈”則是青銅時代的鈎殺兵器,形制為橫刃長柄,《周禮·考工記》載“戈廣二寸”。二者組合後,“幹戈”原指防禦與進攻的武器組合,後引申代指軍事沖突,如《禮記·檀弓》雲“能執幹戈以衛社稷”。

二、權威詞典釋義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包含兩重含義:①古代兵器,幹指盾牌,戈指橫刃戟;②比喻戰争或武裝沖突,如“化幹戈為玉帛”。《漢語大詞典》特别強調其“兵事”象征義,引《史記·儒林列傳》“陳涉起匹夫,驅瓦合適戍,旬月以王楚,不滿半歲竟滅亡,其事至微淺,然而缙紳先生之徒負孔子禮器往委質為臣者,何也?以秦焚其業,積怨而發憤于陳王也”佐證幹戈代指戰亂的曆史語境。

三、文化語境延伸 在儒家經典中,“幹戈”常與“玉帛”對舉,形成“戰”與“和”的哲學辯證,如《論語·季氏》載“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該詞組還衍生出“大動幹戈”“倒置幹戈”等成語,體現中華民族“止戈為武”的戰争觀。

網絡擴展解釋

“幹戈”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1. 古代兵器
    “幹”指盾牌(防禦武器),“戈”指類似長矛的進攻武器,二者合稱泛指古代兵器。例如《詩經》中“載戢幹戈,載櫜弓矢”即指收納兵器,停止戰争。

  2. 戰争象征
    “幹戈”常代指戰争或武力沖突。如《史記》提到“幹戈平定四海”,王安石詩句“幹戈四海愁”,均以“幹戈”隱喻戰亂。


二、引申含義

  1. 武力與兵士
    漢代《吳越春秋》中“吳幹戈西破楚”的“幹戈”指軍隊或武力。
  2. 和平轉化
    成語“化幹戈為玉帛”比喻從戰争轉向和平或友好(如大禹治世典故)。

三、其他用法


四、總結

“幹戈”從具體兵器發展為戰争象征,兼具曆史、文化、文學多重意義。其演變體現了漢語詞彙從具象到抽象的延伸特點。

别人正在浏覽...

暴民不像樣徹旦崇玄學醇正辍職打單登侑雕砻對簿公堂盹困範本費解匪茹福齊南山肛膜光棍宏圖戶品講和箋紋緊繃繃浄光荊牧九節鞭就僇懇請匡時濟俗淚妝戀情陵園妾綸布米蛀蟲末梢神經某時内寒你老子烹分飄迹疋夫品食千仞起麪餅琦善囷輪聲稱神水霜峯水獄庶習送君千裡終須别頹垣斷塹托盤天平托軀外貿挽力晚途烏白仙醪小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