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吞虎噬的意思、鲸吞虎噬的詳細解釋
鲸吞虎噬的解釋
像鲸魚和老虎一樣吞食。多比喻吞并土地財物。 宋 範仲淹 《上執政書》:“前代亂離,鲸吞虎噬。” 明 張景 《飛丸記·明廷張膽》:“他謀多中傷,威權明仗,鲸吞虎噬誰攔攩?”
詞語分解
- 鲸吞的解釋 像鲸魚一樣地吞食,多用來比喻侵吞土地大則鲸吞虎據。——《舊唐書·肖銑等傳論》詳細解釋.被鲸魚吞食。 唐 杜甫 《渼陂行》:“鼉作鲸吞不復知,惡風白浪何嗟及。” 明 何景明 《觀漲》詩:“鲸吞鰲橫那可
- 虎噬的解釋 虎齧食。比喻勇猛。 晉 陸機 《漢高祖功臣頌》:“奮臂雲興,騰跡虎噬。” 晉 陸雲 《吳故丞相陸公诔》:“委弁總幹,振翼虎噬。”
網絡擴展解釋
“鲸吞虎噬”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拼音:jīng tūn hǔ shì
- 字面含義:像鲸魚吞食、老虎撕咬般兇猛。鲸魚體型龐大,吞食量驚人;老虎作為猛獸,捕獵時極具攻擊性,兩者結合強調貪婪與強橫的吞并行為。
- 比喻意義:多用于形容強者以強勢手段掠奪、吞并弱者,如土地、財物或權力等,帶有貶義色彩。
二、結構分析
- 成語構成:由“鲸吞”和“虎噬”兩個動作并列組成,前者突出貪婪性,後者強調暴力性,組合後強化了“不擇手段侵吞”的語義。
三、出處與例句
- 曆史出處:最早見于宋代範仲淹《上執政書》:“前代亂離,鲸吞虎噬,無蔔世蔔年之意。” 描述戰亂時期土地兼并的亂象。
- 文學引用:明代張景《飛丸記》中亦有“他謀多中傷,威權明仗,鲸吞虎噬,誰敢攔擋?” 進一步體現其用于批判權勢者暴行。
四、使用場景
- 適用對象:常見于曆史、社會評論或文學作品中,如描述軍閥割據、資本壟斷等強取豪奪的行為。
- 現代引申:也可比喻商業競争中的惡性并購,或國際政治中的領土擴張。
五、近義詞對比
- 同類成語:“蠶食鲸吞”(逐步侵占與全面吞并結合)、“弱肉強食”(強調自然法則下的競争)。
- 差異點:“鲸吞虎噬”更突出主動性與暴力性,多含批判意圖。
該成語通過兩種猛獸的捕食特點,生動刻畫了貪婪與侵略性并存的行為,使用時需注意語境中的貶義屬性。如需更多例句或延伸知識,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漢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鲸吞虎噬》的意思:
《鲸吞虎噬》是一個成語,意為形容貪婪兇暴,一味追求吞噬和侵占。也可用來形容力量強大、勢不可擋。
拆分部首和筆畫:
《鲸吞虎噬》的部首是魚(鲸)、虍(虎)、口(吞)、口(虎)、口(噬),共五個部首。
五個字的筆畫分别為:十八畫、三畫、五畫、五畫、五畫。
來源:
《鲸吞虎噬》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大雅·生民》中的一句詩:“如鲸吞虎噬。”意為強大的力量迅猛地吞噬獵物。後來,這個詞組被引申為形容人的貪婪和兇暴。
繁體字:
《鲸吞虎噬》的繁體字為:鯨吞虎噬。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其中一個字的寫法略有不同。鯨字(鲸的古字形)的寫法是䱗,即魚字旁加上京字旁。其他字的寫法與現代相同。
例句:
1. 這個貪官污吏鲸吞虎噬,将國家財富霸占一空。
2. 老闆的野心很大,他一直想鲸吞虎噬,吞并競争對手。
組詞:
鲸魚、吞食、虎口、噬骨。
近義詞:
吞食山河、深吞大咽、一口吞下。
反義詞:
謙和謹慎、退讓、守株待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