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中宗 時,監察禦史 崔琬 劾 宗楚客 、 紀處讷 受賄,緻生邊患。 楚客 不服,自陳忠鲠。 中宗 不問,命 琬 與 楚客 、 處讷 結為兄弟,以和解之。世人謂 中宗 為“和事天子”。見《新唐書·宗楚客傳》、《資治通鑒·唐中宗景龍三年》。 清 何焯 《義門讀書記·前漢書》:“﹝ 元帝 ﹞今以禁門為邪臣逋藪,而空以中和戒奉公之吏,是後世所謂和事天子也。”
“和事天子”是一個曆史典故類成語,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該成語源自唐代中宗李顯時期的事件。公元709年(景龍三年),監察禦史崔琬彈劾宗楚客、紀處讷受賄并引發邊境危機,但中宗未深入追責,反而命崔琬與二人結為兄弟以平息争議。此事被後人稱為“和事天子”,暗諷中宗回避矛盾、消極調态度。
普通“和事佬”指一般調解者,而“和事天子”特指身份顯赫卻濫用權威掩蓋問題的人物,帶有更強的諷刺性。
該成語以曆史事件為原型,既反映了古代政治生态,也成為批評妥協主義行為的典型隱喻。
《和事天子》是指古代中國官員的一種稱號,字面意思是“能夠輔佐君主處理政務的人”。這個詞常用來形容一個官員具有聰明才智和善于協調處理事務的能力。
《和事天子》這個詞的部首是“口”和“日”,部首“口”代表“言語”,部首“日”代表“天”。它的拼音分為hé、shì、tiān、zǐ 。總共有16個筆畫。
《和事天子》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晉書·太子舍人》一書中,是用來形容太子的輔佐官員的稱號。後來,這個詞逐漸被用來形容官員的能力或是具有輔佐君主的才能。
《和事天子》這個詞在繁體中的寫法為「和事天子」。
在古代漢字中,「和事天子」的寫法可能有稍許差異,但整體意義保持一緻。
1. 他被認為是一個能夠成為一位非常出色的和事天子的官員。
2. 他的智慧和處理問題的能力使他稱為這個朝代最有名的和事天子。
1. 和事:協調處理事務,和緩處理問題。
2. 天子:古代中國的君主,天下之子。
1. 能言善辯的官員
2. 聰明才智的輔佐者
1. 無能者
2. 不稱職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