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浩溔的意思、浩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浩溔的解釋

水無際貌。《宋書·謝靈運傳》:“引修隄之逶迤,吐泉流之浩溔。” 唐 杜甫 《聶耒陽以仆阻水》詩:“知我礙湍濤,半旬獲浩溔。” 明 劉基 《述志賦》:“浮江湖之浩溔兮,陵山嶽之峥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浩溔(hào yǎo)是漢語中一個形容水勢浩大、廣闊無邊的形容詞,屬于較為典雅的書面用語,常見于古代詩文及文獻典籍中。

一、基本釋義

  1. 本義:形容水面遼闊、無邊無際的狀态。

    “浩”指水勢盛大,“溔”指水波深廣,二字疊加強調水域的壯闊。

    例:“江水浩溔,茫無際涯。”(《漢語大詞典》)

  2. 引申義:

    • 比喻事物規模宏大或氣勢磅礴,如“浩溔之志”“思潮浩溔”。
    • 形容時間或空間的悠遠深邃,如“宇宙浩溔,不可窮極”。

二、典籍溯源與權威解析

  1. 《漢語大詞典》(第3卷,第753頁):

    “浩溔:水廣大無涯貌。”

    釋義強調其核心為水域的廣闊特征,屬古漢語中的典型意象。

  2. 《說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

    • “浩”釋為“水廣大也”,從水、告聲;
    • “溔”釋為“滄浪水也”,引申為深廣之态。

      二字結合,凸顯水勢的磅礴與深遠。

  3. 《文選·木華〈海賦〉》:

    “渺瀰湠漫,浩溔漾沃。”

    此例以“浩溔”描寫海洋的浩瀚,印證其文學應用場景。


三、文學用例與語境分析

唐代詩人李群玉《洞庭風雨》雲:

“巨浸吞沅澧,西風忽怒號。水将天共黑,雲似浪争高。……浩溔虛塵外,蒼茫接遠臯。”

此處“浩溔”描繪洞庭湖暴雨中水天相接、混沌無垠的景象,體現其磅礴的意境感染力。


四、字形結構與字源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
  2.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2013年影印版)
  3. 《文選·海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點校本)
  4. 《全唐詩·李群玉卷》(中華書局,1999年校注本)

網絡擴展解釋

“浩溔”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水勢浩大、廣闊無邊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字義解析

    • 浩:本義指水勢盛大,如“浩瀚”“浩蕩”,引申為廣闊、宏大。
    • 溔(yǎo):特指水勢浩蕩,常與“浩”連用,形成疊詞“浩溔”,強調水面的遼闊與奔湧。
      兩字組合後,整體含義更加強調水勢的磅礴與連綿不絕。
  2. 出處與用法
    該詞可見于古典文獻,例如“浩溔東流,赴海為期”一句,描繪江河奔流向海的壯闊景象。其用法多與自然景觀相關,帶有文學色彩,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詩詞或書面語。

  3. 相關詞彙辨析

    • 浩涆(hào hàn):與“浩溔”結構相似,但“涆”讀hàn,亦形容水勢盛大,如《梁書》中“觀百川之浩涆”。兩者雖同義,但“浩溔”更強調水流的連綿感,而“浩涆”側重水勢的洶湧。
  4. 注意事項
    需注意“溔”與“涆”的讀音差異(yǎo vs. hàn),避免混淆。此外,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為生僻,日常交流中可用“浩瀚”“浩蕩”等替代。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漢語水景描寫,可參考《說文解字》或水文類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拔擢蠶禁車畝赤篆沖天物貙犴出往觸忤澹灔彫瘁斷齑畫粥房圖蜂蛾芬華高放梗險拐彎光寵規法龜蛇貴業滾塵過聽熯造厚厚呼嚷嫁禍于人勦捕交與膠掌解翳稽服謹呈九姓開山鼻祖理曲淪踬馬郎婦免除摩壘弄死貧褊蒲藍青梅竹馬七縱八橫全勤入德三行掃愁箒删繁就簡劭農樹僞四邊浄屠牛坦拖沓韈子像主霄極小雞子下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