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latory;laggard] 形容做事拖拉
阻礙和有意拖沓的戰術
(1).不爽利;不簡潔。 元 無名氏 《黃花峪》第一折:“見一座摧塌了山神古廟堂,我這裡思也波量。端的着誰上香,你看那拖拖沓沓喬供養。”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詞曲·邱文莊填詞》:“ 邱文莊 淹博,本朝鮮儷,而行文拖沓,不為後學所式。” 清 朱彜尊 《<夢粱錄>跋》:“歲辛巳,寓居 昭慶 僧樓,取而卒讀之,嫌其用筆拖沓,不知所裁。” 秦牧 《藝海拾貝·辯證規律在藝術創造上的運用》:“如果在應該簡略的地方不加簡略,力量平均使用,繁冗拖沓,那種感人的力量也一定會大打折扣。”
(2).連綿不斷貌。 明 李東陽 《尼山春曉圖》詩:“濛濛 尼山 雲,忽忽天向曉,依微遠峰露,拖沓層城繞。”
“拖沓”是一個形容詞,常用來形容做事或進展緩慢、不幹脆、效率低下的狀态。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形容人的行為
指做事猶豫不決、步驟繁瑣或故意拖延。
例句:
描述作品節奏
多用于批評文藝作品(如小說、影視劇)情節進展緩慢、内容冗長。
例句:
批評語言或文字
指表達啰嗦、重複,不夠精煉。
例句:
若需進一步區分近義詞或了解具體語境用法,可補充提問!
拖沓(tuō dā)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做事拖延不前,拖拉不順利。
拖字的部首為手,筆畫數為8;沓字的部首為水,筆畫數為9。
《拖沓》一詞源于古代漢語。最早記錄此詞的出處是《晉書·曆志下》:“黃綿羅之救援久拖沓,爾朱氏因而賴之。”意指黃綿羅援救行動拖延不決,從而為爾朱氏提供了借口。
拖沓的繁體字為「拖沓」,沒有其他變體。
在古代寫法中,有些文獻中使用了「拖曩」或「拖糊」等寫法,但這些非标準的寫法已逐漸淘汰。
1. 他的工作方式太拖沓了,需要改進。
2. 這個會議一拖再拖,到現在還沒有任何結果。
拖延、拖拉、拖累、拖欠、拖泥帶水
拖拉、慢騰騰、磨磨蹭蹭、遲疑、拖延等。
迅速、敏捷、爽快、幹脆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