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稽服的意思、稽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稽服的解釋

拜服;敬服。《後漢書·袁紹傳》:“濟 河 而北, 勃海 稽服。”《南史·梁紀上·武帝上》:“公稜威直指,勢踰風電,旌斾小臨,全州稽服。” 唐 柳宗元 《貞符》:“四夷稽服,不作兵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稽服"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較少使用,其核心含義指通過查核、審驗後使人信服或認罪。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義解析

  1. 本義為停留、延遲,引申為考核、查驗。《說文解字》釋為“留止也”,強調通過細緻審查以明真相。

    例:《周禮·天官》載“以稽其功”,即考核功績。

  2. 本義為順從、信服,亦含認罪、承擔之意。《廣雅》釋“服,任也”,指心服或認罰。

    例:《史記·項羽本紀》“諸侯由是服矣”,表臣服。

合成義:經核查後使人誠服或認罪,隱含司法或權威判定的嚴肅性。


二、典籍用例

  1. 《漢書·刑法志》

    “獄之疑者,吏或不敢決……或移廷尉,廷尉不能決,謹具為奏,傅所當比律令以聞。”

    漢代司法中,疑難案件需逐級“稽”驗,最終使犯人“服”罪,體現程式公正性 。

  2. 《資治通鑒·唐紀》(轉引古籍)

    唐代判案強調“事須稽服”,即審斷須經核查方能使人心服,避免冤濫 。


三、權威詞典釋義


四、與現代詞彙的關聯

“稽服”的核心理念仍存于現代司法體系,如“證據确鑿,供認不諱”即延續“稽驗→服罪”的邏輯鍊,強調證據審查與心服口服的結合。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線上版(訪問需訂閱)
  2. 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實體書 ISBN 978-7-100-10415-4
  3. 中華書局點校本《漢書》《資治通鑒》

網絡擴展解釋

稽服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ī fú,含義指因被對方才能或行為折服而發自内心地敬仰、順從。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常見于古代文獻中表達對人物或勢力的欽佩與臣服。

具體解析

  1. 字義拆分

    • 稽:原指核查、驗證(如“稽查”),引申為深入審視的過程。
    • 服:本義指衣物,後衍生出“信服、順從”之意(如“心悅誠服”)。
  2.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因權威、德行或軍事威懾産生的臣服行為。例如:

    • 《後漢書·袁紹傳》記載“勃海稽服”,指袁紹率軍渡河後,勃海地區主動歸順。
    • 柳宗元《貞符》中“四夷稽服”則指邊疆民族被中原文明感化而臣服。
  3. 近義詞
    拜服、敬服、膺服等,均強調内心的信服感。

補充說明

該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中。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愛惡安順市壁報别轉伯夷財校常賦澄麗川室畜生道簇錦團花單盡東家行放大機翻耕坊正返魂梅哥窰躬覽貫族過家家橫路淮王豁豁豁勁火禁經星臼竈生蛙鞠城聚星鵾鷄犂民淩虐麟角鳳距蠻頭馬勺子暝色蜜殊拏雲攫石黏據跑片淺下情悰啓問區品軀身三九相公舍生忘死守捉水榭厮皂韬光斂迹脫險妄見衛生褲晤歎相對新亭小海唱惜春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