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世說新語·言語》“ 南郡 龐士元 聞 司馬德操 在 潁川 ” 劉孝标 注引《司馬徽别傳》:“﹝ 徽 ﹞居 荊州 ,知 劉表 性暗,必害善人,乃括囊不談議。時人有以人物問 徽 者,初不辨其高下,每輒言‘佳’。其婦諫曰:‘人質所疑,君宜辨論,而一皆言“佳”,此人所以咨君之意乎?’ 徽 曰:‘如君所言亦復“佳”。’其婉約遜遁如此。”後稱不問是非曲直、一團和氣、隻求相安無事的人為“好好先生”。 元 無名氏 《水仙子·冬》曲:“隨時達變變峥嶸,混俗和光有甚争,隻不如胡盧蹄每日相逐趁,到能夠喫肥羊飲巨觥,得便宜是好好先生。”《金6*瓶6*梅詞話》第二十回:“今後姐姐,他行的事,你休要攔他,料姐夫他也不肯差了,落的做好好先生,纔顯出你賢德來。”《紅樓夢》第七四回:“我也會做好好先生,得樂且樂,得笑且笑,一概是非都憑他們去罷:所以我隻答應着‘知道了’。” 元 石德玉 《曲江池》第三折:“哎,怎不教你 元和 猛驚,那裡是虔婆到也,分明是子弟災星。這一場唱叫無乾浄,死去波好好先生。” 洪深 《五奎橋》第一幕:“他是一個膽小謙和的好好先生。”
(2).指善良的人,好人。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好好先生漢語 快速查詢。
“好好先生”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曆史階段有所演變,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好好先生”指不堅持原則、不分是非曲直,以“好”回應一切,避免得罪他人的人。該詞多含貶義,常用于諷刺無原則的妥協态度()。
詞源典故
源于東漢名士司馬徽的故事。據《世說新語》注引記載,司馬徽與人交談時,無論對方談論何事,皆以“好”回應,故被稱為“好好先生”()。後世逐漸引申為對無立場者的諷刺。
成語通過司馬徽的典故,反映了中國文化中對“中庸之道”的反思。它提醒人們,過度追求表面和諧可能導緻原則性缺失()。
需注意語境差異:
如需查看具體典故或例句,可參考《世說新語》《儒林外史》等文獻,或訪問漢典、成語詞典等權威來源。
《好好先生》是一個常用的成語,形容一個人為人處事端正、品行優良、各方面都表現得很好。
《好好先生》的部首是「女」,有9個筆畫。
《好好先生》最早出自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喻世明言》一書,描述一個人品行道德高尚、言行舉止得體的人。
繁體字中,《好好先生》的寫法是「好好先生」。
古時候,「好好先生」的寫法沒有太大變化,但是可能存在一些細微的差異。
他是一個好好先生,為人正直,與人為善。
例子中的「好好先生」已經是一個組合成語,沒有常用的相關組詞。
近義詞包括:君子、正人君子、模範先生。
反義詞包括:壞蛋、無賴、敗類。
【别人正在浏覽】